[发明专利]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22860.0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1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叶建涛;李斌;周素萍;陈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8 | 分类号: | H04W28/08;H04W28/10;H04W28/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孟丽娟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业务 类型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承载的业务日益丰富,网络流量增长迅速。但在网络流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营商的收入增长却显得缓慢,出现增量不增收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运营商希望通过识别网络流量,在网络中能够根据业务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属性和自身运营策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控制,在保障用户感受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需求在资源紧张的无线接入网中更为迫切。
要做到这点,前提是无线接入网络可以感知所承载数据流的业务类型。但要做到这一点目前仍然存在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标准协议定义的QoS架构中,负责业务识别、业务分类和类型上报的终端存在业务分类错误,上报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无线接入网不可以根据终端上报的结果,准确判断数据流的业务类型。
当前业界提出一种DFI(Deep Flow Inspection,深度流行为检测)业务识别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将新到达数据包大小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与P2P流量特征库进行匹配,确定数据流是否属于P2P业务。
在现有的业务类型识别技术中,存在因设备性能限制而将多种不同类型的业务视为同一种类型的业务,导致网络中数据流量的拥塞以及信号不好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于在网元层次较低的网元中针对所有的业务类型进行识别,并且识别结果准确可靠,减少网络中数据流量的拥塞。
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业务的流量特征,所述流量特征包括所述业务的有效数据包的实部的大小、所述业务的数据流的上行和下行数据包的比例;
根据所述流量特征识别所述业务的业务类型。
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装置,包括:
流量特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业务的流量特征,所述流量特征包括所述业务的有效数据包的实部的大小、所述业务的数据流的上行和下行数据包的比例;
识别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流量特征识别所述业务的业务类型。
由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通过针对不同类业务的获取相应的流量特征,以实现对业务类型的识别,实现了在网元层次较低的网元中能够针对所有的业务类型进行识别,并且识别结果准确可靠,减少网络中数据流量的拥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识别业务类型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包括获取业务的流量特征,流量特征包括业务的有效数据包的实部的大小、业务的数据流的上行和下行数据包的比例;根据流量特征识别业务的业务类型。
在本实施例中,相应的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可以实现针对所有业务的基于流量特征的业务识别方法,为无线接入网元(例如,基站控制器,基站,接入网关等)提供一种低开销的业务识别方案。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11,获取业务的流量特征,流量特征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业务的有效数据包的实部的大小、业务的数据流的上行和下行数据包的比例。
具体的,由于无线接入网元中的各种业务类型都具有如下表所示的不同的QoS特性和业务属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28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伪像减少的自适应内插
- 下一篇:为计算过程授予最小特权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