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屏蔽阻燃型核电数据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20828.9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4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吴长全;吴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坛市金鹿电缆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17;H01B7/29;H01B7/295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周祥生 |
地址: | 2132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屏 阻燃 核电 数据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电缆,尤其涉及核电站用的数据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核电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核电站所用的数据电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对用于核电站的数据电缆提出了必须具备“电磁兼容”的无电磁干扰要求。而现有普通型数据电缆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用于核电控制的通讯系统,核电输出数子控制系统、远程操作系统、电力调配控制系统都少不了数据电缆,不仅数据线数多,而且要求抗电磁干扰的性能要好,尤其是抗高次谐波干扰的能力,采用普通的数据电缆时常会出现控制不稳、失灵或者间断失控等缺陷,它将直接影响整个核电站的正常工作和电力控制会系统,会给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核安全导则》中HAD102/14“核电厂安全有关仪表和控制系统”4.8电气干扰章节中强调“信号电缆与动力电缆的实体分隔”,数据信号电缆和电力电缆要分开,且都必须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同时也不能向外产生新的电磁干扰。现有的普通型数据电缆和电力电缆都有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屏蔽阻燃型核电数据电缆,它既能具有抗电磁干扰性能,满足电磁兼容(EMC)要求,又具有防火性能。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一种双屏蔽阻燃型核电数据电缆,其特征是:它由外层绝缘套、第一屏蔽层、内层绝缘套、第二屏蔽层、绝缘网带、护套、隔热膜和数据芯线束组成,在数据芯线束外依次设有隔热膜、护套、绝缘网带、第二屏蔽层、内层绝缘套、第一屏蔽层和外层绝缘套。
进一步,所述数据芯线束的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所述第二屏蔽层为铜丝编织成的管状体。
进一步,第一屏蔽层为彩钢板卷制而成的管状体。
在本发明中,所述外层绝缘套、内层绝缘套和护套均为阻燃橡胶,绝缘网带为玻璃纤维编织的等径网带。由于数据芯线束分别由隔热膜、护套、绝缘网带、第二屏蔽层、内层绝缘套、第一屏蔽层和外层绝缘套,数据芯线束经过二道金属屏蔽层进行电场和磁场屏蔽,因此,在外界的电场和磁场不会干扰数据电缆,数据电缆产生电磁场也被屏蔽,不会扩散,作为核电的数据传输电缆,它不仅能较好地消除高次谐波对外界的干扰,而且提高了数据电缆的防火性能。这种特殊结构,大幅度降低了外界电磁场对数据传输线干扰和防火性能,保护了核电数据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层绝缘套;2-第一屏蔽层;3-内层绝缘套;4-第二屏蔽层;5-绝缘网带;6-护套;7-隔热膜;8-数据芯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双屏蔽阻燃型核电数据电缆,如图1所示,它由外层绝缘套1、第一屏蔽层2、内层绝缘套3、第二屏蔽层4、绝缘网带5、护套6、隔热膜7和数据芯线束8组成,在数据芯线束8外依次设有隔热膜7、护套6、绝缘网带5、第二屏蔽层4、内层绝缘套3、第一屏蔽层2和外层绝缘套1,所述数据芯线束8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屏蔽层4为铜丝编织成的管状体,第一屏蔽层2为彩钢板卷制而成的管状体,所述外层绝缘套1、内层绝缘套3和护套6均为阻燃橡胶,绝缘网带5为玻璃纤维编织的等径网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坛市金鹿电缆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金坛市金鹿电缆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08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遮阳中空玻璃
- 下一篇:Cr2O3 涂覆硼酸铝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