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17257.3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5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松;叶松云;汤国剑;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启松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 33238 | 代理人: | 陈小良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杭州市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金属 污泥 无害化 处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学处理方法,具体是指一种对含重金属污泥湿法冶炼提取镍铬铜等金属的下脚泥(尾渣)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方法。
技术背景
我国是一个不锈钢生产大国,年产量已达2000万吨,每年都要生产大量的不锈钢产品,加工过程中伴随着的是大量的酸洗废水的产生。而且这些废水经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若不进行妥善处理,则会严重污染环境。
据浙江松阳县的不锈钢管加工企业,2009年出产不锈钢制品达10万吨以上,这些企业在产品深加酸洗过程中每年约有35万吨酸洗废水产生,用石灰法处理后产生污泥约2万吨/a。经湿法冶炼提取铬镍重金属后下脚泥(尾渣)仍含有一定的铁、镍、铬等污染物质,还属危险固废如处理不当将会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发明人根据对下脚污泥取样的分析检测结果,并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对含镍铬等重金属的下脚泥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工艺技术方案。
国内外目前对含重金属污泥处置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先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置;二、直接进行无害化处置。在资源化回收利用方面,又有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之分,火法冶炼回收率较高,但由于其能耗和环境污染等瓶颈约束,受到控制;而湿法冶炼虽有其能耗较低的优点,但存在下脚泥(尾渣)仍然属危险固废这一突出问题,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制砖或制水泥;通过玻璃化或晶格扭曲法,使重金属稳定化;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人口聚集城市,如上海市,砖厂和水泥厂已不允许存在;因此,如何科学解决这一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已成为众多环保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但目前尚未有妥善解决的历史性难题。
本发明是采用化浆、RS型复合药剂还原一步法处理含重金属污泥的工艺方法,解决其无害化问题并对此法处理后的尾渣进行毒物浸出试验,证明其确实已达到无害化之目的;从而解决了国内普遍存在的含重金属污泥需异地转移处置的难题。本发明不仅可以解决污泥就地处理的问题,将危险固废变为一般污泥,处理后的污泥可用作常规用土为城市建设所用;避免了危险固废堆放运输造成的麻烦,尤其适用大中城市的相应处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方便可行、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对含镍铬等金属的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将下脚泥置于化浆池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30min;然后往池子中加入RS型复合药剂,并继续搅拌,同时加氢氧化钠直至pH7.5-8.5停止加药,让其还原反应0.5-1小时;一般在化浆池中加入水的量为下脚泥的重量的5倍左右;本发明中所称的下脚泥是指在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这些废物需要排放,但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废弃物;在这些下脚泥中,一般含有一定的镍、铬、铁等金属,若不处理,则排放后存在二次污染环境,另外一些含有重金属、尾渣的物料,也可以作为本发明中的下脚泥进行处理,如电镀污泥、氧化镍矿尾矿等;RS型复合药剂主要为硫化物,如硫化铝、硫化钾、硫化钙、硫化锌、硫化镁、硫化钠;并复配有阳离子PAM,复配比例为质量比100∶0.5~1.5,作为优选,RS型复合药剂为质量百分比20%的水溶率,RS型复合药剂为硫化铝、硫化钙。
(2)待反应完成后,进行压滤,压滤后的污泥即为无害化污泥可进行常规处置,即所处置后的污泥可以排出处置系统,而不再对环境有二次污染危害,也符合国家排放的环保标准;滤液可做中水回用。
步骤(1)为本发明的关键步骤,为了实现含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置,需要把这些下脚泥按国家的有关标准进行毒性浸出试验验证,其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必须达标。在本步骤中,通过洗涤尾渣中含有的铬、镍、铁等离子,大部分已经在化浆池中溶解出来了,这些金属的离子与加入的RS型复合药剂进行还原反应,并使其中相应的离子不再对环境等造成危害。
有益效果:通过本发明的使用,对含重金属污泥的残渣进行处置,可以使有害残渣不再危害环境,经环保部门的相关检测属一般固废,可进行常规处理;本发明操作工艺方便、且原料取得容易,费用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作具体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启松,未经陈启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72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呼吸功能的防雨模块、衣服及防雨模块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高效青稞沙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