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来自植物窝儿七的内生真菌斯氏青霉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609549.2 申请日: 2010-12-28
公开(公告)号: CN102168022A 公开(公告)日: 2011-08-31
发明(设计)人: 赵长琦;朱妍妍;张嘉;张正旺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师范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P19/60;C12P17/06;C12R1/80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地址: 100875 北京市海淀区新***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来自 植物 窝儿七 真菌 青霉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株来自植物窝儿七的内生真菌斯氏青霉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主要存在于小檗科鬼臼属及其近缘植物中,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有拟雌激素样、抗雌激素样、抗癌、抗病毒、抗真菌、镇静、抑制植物生长和抗氧化等作用。鬼臼毒素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微管蛋白的解聚作用以阻止细胞分裂以及抑制DNA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鬼臼毒素的糖苷衍生物etoposide和teniposide的毒性较低,对小细胞肺癌、淋巴癌等多种肿瘤疾病均具有很好的疗效,从而成为临床应用的广谱抗肿瘤药物。

目前,鬼臼毒素主要是从野生鬼臼类植物的根茎中提取得到,而这类植物在全世界仅有4属15种,我国有3属12种,主要生长在秦岭、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其生长缓慢,且鬼臼毒素类物质的含量较低。

由于鬼臼毒素类物质在医学和农林防治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其需求量日益增加。对野生鬼臼类植物资源的大量采集,已使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的损失。因此解决鬼臼毒素类物质的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植物生长环境复杂,难以模拟,且其生长周期长,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而组织培养技术对于鬼臼类植物也不适用。加之,鬼臼毒素类物质化学结构复杂,化学合成虽可进行,但成本太高。而通过基因工程学手段构建工程菌也由于参与形成该类物质的酶数量过多而无法进行。所以利用内生菌具有产生和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性质,来解决鬼臼毒素的来源问题,可能是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已有学者利用内生菌具有产生和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性质,对我国特有的一些鬼臼类植物的内生菌进行了研究,已有从川八角莲、中华山荷叶中分离到青霉属的内生菌,其培养物经层析分析具有与鬼臼毒素相同的Rf值的报道(中华山荷叶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发酵产生药用成分的初步研究,刘仕平、曾松茸、郭仕平、杨春艳、张玲琪,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3):227-228;川八角莲内生真菌产鬼臼毒素类似物的初步研究,郭仕平、蒋斌、苏莹珍、刘仕平、张玲琪,生物技术,2004.14(2):55-56.)。

此外,由于鬼臼类植物中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因而其内生菌也可能产生黄酮类化合物。许多研究证实,黄酮类化合物在人体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癌、防癌、清除自由基、抗病毒、消炎和促进血管舒张等。此外,异黄酮(如染料木黄酮和羟基异黄酮)还具有雌激素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多种生理作用,使其在医药、食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来自植物窝儿七的内生真菌斯氏青霉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斯氏青霉(Penicillium ateckii),命名为WEQD,分离自陕西省眉县红河谷(海拔1560m)采集的植物窝儿七(Diphyllria sinensis L.)的根及根状茎,已于2010年04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3784。斯氏青霉(Penicillium ateckii)CGMCC No.3784简称斯氏青霉WEQD。

斯氏青霉WEQD可用于制备表鬼臼毒素双葡萄糖苷和/或黄芪苷和/或芦丁。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制备表鬼臼毒素双葡萄糖苷和/或黄芪苷和/或芦丁的方法,是发酵培养斯氏青霉WEQD,得到表鬼臼毒素双葡萄糖苷和/或黄芪苷和/或芦丁。

所述发酵培养的培养基可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所述发酵培养的条件可为:26-30℃、100-150rpm振荡培养5-9天。所述发酵培养的条件具体可为:28℃、120rpm振荡培养7天。

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将发酵液进行萃取的步骤。所述萃取的萃取剂具体可为氯仿。

表鬼臼毒素双葡萄糖苷(picropodophillotpxin 7’-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式I。

黄芪苷(Astragalin)的结构式如式II所示。

式II。

芦丁(Rutin)的结构式如式III所示。

式III。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95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