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药物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7592.5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3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心;李孝秀;郑忠伟;谢志永;罗七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9/02 | 分类号: | A61M29/02;A61M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药物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药物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患病率也不断上升,在血管疾病中,动脉血管狭窄会直接危及对病人的生命安全。
介入治疗手术由于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安全可靠等优点,成为了治疗动脉血管狭窄的重要手段。介入治疗手术包括球囊扩张手术和支架植入手术,其中球囊扩张手术是直接将球囊扩张导管输送至血管狭窄处,通过球囊将狭窄的血管扩张;支架植入手术是在球囊扩张手术的同时在狭窄部位植入支架(可以为裸支架或药物支架),植入的支架可以对抗血管分层和弹性回缩所导致的再狭窄。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不管是球囊扩张手术,还是支架置入手术,都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例如发炎、血管内膜撕裂、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从而可能导致血管再狭窄。而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向病变血管输送一定的抗炎症、抗细胞增殖药物,虽然对抑制血管再狭窄有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实现对病变血管定向送药,并且对正常血管也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药物输送装置,在球囊上设置有微孔,在球囊扩张的同时通过球囊上的微孔定向地将药物释放给血管壁,以实现更好地治疗血管狭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药物输送装置,包括:推送杆、球囊、内管、显影标记、应力扩散管和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球囊上设置有凹槽,使得所述球囊呈哑铃状,并且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若干个与球囊内部相连通的微孔。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近端开口设置在所述推送杆的近端开口处。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近端开口设置在所述推送杆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凹槽为环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微孔位于所述凹槽的前端侧壁、后端侧壁和/或底部上。
优选地,所述微孔的直径为微米级或纳米级。
优选地,所述球囊的材料为医用高分子材料。
优选地,所述医用高分子材料为硅橡胶、聚氨酯或乳胶。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药物输送装置,在球囊上设置有凹槽,并且在凹槽内设置有若干个与球囊内部相连通的微孔。在使用时,将球囊放置在血管病变处,向球囊内注入药物溶液,并加压,球囊会在压力的作用下扩张,同时药物溶液也会从微孔内流出。该药物输送装置可用于直接治疗支架内狭窄,或者对刚完成球囊扩张手术或支架植入手术的血管输送药物,而无需借助任何药物涂层,就可以实现药物定向释放到血管壁中,修复血管内皮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且手术完成后,就可以将该药物输送装置撤出体外,避免了血液在血管病变处凝聚,从而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可能性。
另外,该药物输送装置输送到人体后,可以进行多次扩张,从而可以实现同一根血管内一次输送就能对多处病变进行治疗,提高了手术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药物输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球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球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球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药物输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药物输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75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电阻防腐接地模块
- 下一篇:一种胶合板调胶专用填料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