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浇注口安全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4035.8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2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祥军;郑怀臣;王亚波;毛成宝;李纲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五新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04 | 分类号: | F16K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8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浇注 安全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作业设备,具体是一种混凝土浇注口安全阀,用于隧道台车模板的浇注口。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对隧道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台车是铁路、公路隧道混凝土衬砌一次成型的主要设备。传统的隧道台车在浇注混凝土时,施工人员只能凭借经验确定混凝土浇注的完成情况,很容易造成混凝土浇注过多,使台车顶部模板受力过大变形,影响隧道的外观和质量,同时台车再次使用时需用大量人力去矫正模板,从而大大增加了施工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浇注口安全阀,能及时掌握混凝土浇注完成情况,保证模板不变形及隧道的外观和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混凝土浇注口安全阀,包括阀座、阀芯、阀杆,阀芯与阀杆连接为一体,在弹簧作用下可在阀座内移动,弹簧套装在阀杆上,所述的阀座设置有缺口,阀芯的内径小于阀座内径,阀座端口设计有阀口固定在阀座上,阀座、阀口、阀芯在弹簧未被压缩时形成闭合面;在阀杆上设置有内径与阀座相适应的档泥组件。
所述的阀芯包括阀芯垫板和安装在垫板上的阀芯密封件。
所述挡泥组件包括挡泥板及其上安装的档泥胶皮。
所述阀口为斜口,其内环面积与浇注管截面积相同。
本发明是在传统台车的浇注口处增加安全阀结构,安全阀中弹簧的变形压力小于顶部模板承受的极限变形压力,同时又大于混凝土向上填充的作用力,因此当混凝土注满模板后,混凝土挤压密封组件,使安全阀中的弹簧受力压缩,混凝土从安全阀流出,不再注入模板,防止模板因受力过大而变形。台车的浇注口处增加此安全阀结构后能及时掌握混凝土浇注完成情况,保证模板不变形及隧道的外观和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本发明还可用于由下向上浇注混凝土的施工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混凝土浇注口安全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本发明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阀芯密封件1、阀芯垫板2、挡泥胶皮3、挡泥板4、弹簧5、阀座6、阀杆7、阀套8、阀口9、顶部面板10、空间A11、空间B 12、浇注管13。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混凝土浇注口安全阀,包括阀座6、阀芯、阀杆7,整个安全阀是由阀座通过焊接与顶部面板10和浇注管13连接;阀座6截面为长方形,阀座6的下底部设计为敞开式便于进入的混凝土流出,阀座后端经螺钉连接有阀套8,阀芯在弹簧5作用下可在阀座内移动,弹簧5套装在阀杆7上,阀杆7套进阀套8中,阀芯包括阀芯垫板2和阀芯密封件1,阀芯密封件1、阀芯垫板2通过螺栓与阀杆7连接或一体,组成阀芯密封组件;在阀座6端口设计有阀口9固定在阀座上,阀口内截面为圆形,阀芯密封组件内径小于阀座6内径,在弹簧5未被压缩时,阀座6、阀口9与阀芯密封组件构成闭合面,在阀杆7上、阀芯后面设置有档泥组件,该档泥组件由挡泥板4和档泥胶皮3经螺栓连接组成。阀芯密封件1是采用聚氨酯橡胶板材料,其强度高,与阀口9接触面积小,既保证安全阀的密封性,又防止混凝土固结造成安全阀失效。阀口9焊接在安全阀箱体上,将其加工成斜口,防止混凝土残留;其内环面积与浇注管截面面积相同,保证注入的混凝土全部顺畅的流出安全阀。挡泥胶皮3和挡泥板4设计为方形,内径与阀座相适应,既防止因其工作时旋转而失去挡泥功效,又可以有效隔开空间A11、空间B12保证弹簧正常被压缩。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到安全阀工作的两种状态。混凝土通过浇注管13注满模板后,在阀口9处的混凝土开始挤压密封组件,使弹簧5受力被压缩,阀杆7伸出阀套8。这时空间B 12和浇注管13形成联通空间,混凝土从浇注管13流入空间B,通过空间B流出安全阀,随即停止注入混凝土,关闭盖板,混凝土浇注完成。弹簧6受自身弹力恢复原状,同时通过挡泥组件推动阀芯密封组件恢复到原来的密封状态,可以直接投入下次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五新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五新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40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