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2053.2 | 申请日: | 201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2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康兴宾;张鹰;张祥福;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53/00;C08L23/08;C08K13/06;C08K9/06;C08K3/36;B29B9/06;B29C47/9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707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泽 划痕 聚丙烯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合物复合材料,尤其涉及一种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件一些重要部件如仪表板、门板的形状和表面状态直接影响着轿车的美观。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对驾驶室内舒适性及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驾驶舱内饰件的光泽度较高,就会有较强的光线反射,从而影响驾驶人员的舒适性;同时聚丙烯材料的耐刮擦性能较差,而这一性能却是汽车内饰件例如仪表板、门板、饰柱等的关键性能。因此人们一直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以提高聚烯烃材料的耐刮擦性能。
聚丙烯因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物理、力学、化学性能,同时质轻、价廉因而广泛应用于汽车内外饰件,但聚丙烯因较高的光泽度和较差的耐划痕性能而影响了其在汽车材料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降低聚丙烯材料的光泽度、提高其耐划痕性能成为开发这类材料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聚丙烯中添加普通的无机填料如滑石粉可以降低其光泽度,但这也导致材料的密度明显增加,制得的零件重量会明显增加。当零件的自重有明确的要求时,这种加入滑石粉的方法则难以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专利JP1995-157607(A)公开了包括丙烯聚合物、部分交联的热塑性弹性体和乙烯-丙烯-共轭二烯三元聚合物的聚烯烃组合物,及日本专利JP1994-192509(A)公开的包括改性烯烃树脂和胶凝剂的组合物,然而,这些组合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低光泽度,但效果仍不够理想,必须进一步进行凝胶或交联处理。此外,它们还存在均匀性差、难以回收利用等问题。
有关提高聚丙烯耐划痕性能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PCT专利WO02051933(A1) 涉及到用云母代替部分滑石粉提高材料硬度的方法来改善材料的耐划痕性能。美国专利US5585420及US5731376则采用加入高分子硅氧烷的方法提高材料的耐划痕性能。中国专利CN1580115A提到采用橡胶增韧技术,并加入高分子量有机硅弹性体及成核剂NA-21使材料的刚性和韧性达到了良好的平衡。中国专利CN1631960A也是采用有机硅弹性体增韧的方法。中国专利CN1631959A中采用高结晶聚丙烯与滑石粉共混,制备了具有高刚性高耐热的耐划痕滑石粉填充聚丙烯。但是对于既要降低光泽度又要提高其耐划痕性的聚丙烯材料而言,还未得到有效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在聚丙烯材料的基础配方中加入二氧化硅母粒,由于纳米二氧化硅能够很好地均匀分散在聚丙烯中,从而有效地改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光泽度及耐划痕性能。
本发明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其目的:
一种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组分包括:
聚丙烯 77~90重量份;
增韧剂 0~15重量份;
二氧化硅母粒 4~16重量份;
抗氧剂 0.1~2重量份;
光稳定剂 0.1~1重量份;
还可以包括本技术领域常用的其他添加剂 0.1~3重量份。
上述的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其中,所述聚丙烯在230℃、2.16kg负荷条件下熔融指数为5~60g/10min。
上述的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其中,所述聚丙烯为均聚丙烯或嵌段共聚丙烯。
上述的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其中,所述均聚丙烯的结晶度为70~100%,等规度为99~100%。
上述的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其中,所述嵌段共聚丙烯的共聚单体为乙烯。
上述的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其中,所述嵌段共聚丙烯中,乙烯单体重复单元的摩尔含量为4~10%。
上述的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其中,所述增韧剂为乙烯-辛烯线性共聚物。
上述的低光泽耐划痕聚丙烯材料,其中,所述增韧剂的密度为0.88~0.90g/cm3,190℃、2.16kg负荷条件下熔融指数为0.5~15g/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20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紫外光固化UV油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瓷砖喷墨专用白色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