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0666.2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0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许嘉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消费者对信息量的传输需求日益增加,所以易于使用的传输接口USB规格与速率也由USB1.0提升到目前发展的USB3.0,甚至是即将提倡的USB4.0的规格。
目前USB4.0是由光传输来运作,且具有兼容USB1.0的特点,首波相关产品将应用传输量大的数字影音应用。
但由于激光光信号的激发需要一定的驱动电压或电流,故,现阶段应用可能大致需要局限于具外接电源的硬设备,倘若不搭配使用传统USB(电线传输信号)电线连接器来供应电源,单纯以激光光源进行外接硬件的数据传输,未来各类计算器周边以及其它电子设备产品的开发也将较传统USB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为自身提供电能的光纤连接器。
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包括光纤、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分光镜和太阳能电池,所述发光二极管用于发射根据一外部电信号转换的光束,所述光纤用于传输所述光束,所述分光镜用于接受所述光束并将其分成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所述光电二极管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束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所述太阳能电池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光束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储存以提供所述光纤连接器使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可以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进行分光,除提供原信号传输功能外,太阳能电池还能将光信号转换成电能储存以提供自身所需的电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纤连接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纤连接器的原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光纤连接器 10,20
光纤 11,21
透镜 12,22
光电二极管 13,23
太阳能电池 14,24
分光镜 15,25
反射镜 16,26
非球面透镜 17,27
发光二极管 18,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10包括光纤11、透镜12、光电二极管13、太阳能电池14、分光镜15、反射镜16、非球面透镜17和发光二极管18。
分光镜15可以为平面分光镜或立体分光镜,其中,平面分光镜是在透光基底上以真空蒸镀或物理气相沈积薄膜而成,立体分光镜是由两个同样大小的直角棱镜的斜面胶合一起形成。
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相机等)输出的代表信息的电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18发出代表电信号的光信号L,光信号L在光纤11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然后入射到与光纤11耦合的透镜12上,光信号L经过透镜12后入射到分光镜15上,分光镜15将光信号L分成光信号L1和光信号L2,其中,光信号L1经过非球面透镜17后入射到光电二极管13上,光电二极管13将光信号L1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光信号L2被反射镜16反射后被太阳能电池14所接收,太阳能电池14并将光信号L2转换为电能储存以提供光纤连接器10使用。
不同能量的光信号L可使光电二极管13输出不同的电流,故,光电二极管13可将光信号L转换为电信号输入给计算器或其它电子设备。
被太阳能电池14接收的光信号L2被转换成电能储存,以提供电能给发光二极管18和光电二极管13使用。
光电二极管13可以为PN光电二极管、PIN光电二极管或雪崩光电二极管。
太阳能电池14可以为III-V族太阳能电池,如GaAs太阳能电池、InP太阳能电池、InGaP太阳能电池、InGaP太阳能电池或InGaAs太阳能电池等。
由于光纤连接器10可以将接收到的光信号分光,除提供原信号传输功能外,还能将光信号转换成电能储存以提供自身所需的电能。
请参阅图2,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20同样包括光纤21、透镜22、光电二极管23、太阳能电池24、分光镜25、反射镜26、非球面透镜27和发光二极管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06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