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氯化钾脱水过程蒸汽高效利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4101.8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2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马洪亭;杨国利;王明辉;王芳超;郝夙枫;杜丹;孙敬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D3/04 | 分类号: | C01D3/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化钾 脱水 过程 蒸汽 高效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企业能源利用领域,特别涉及氯化钾脱水过程蒸汽高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性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燃料的价格持续上涨,能源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企业通过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产品成本,达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氯化钾脱水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热能。但由于受设计、工艺、管理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盐场采用的传统脱水工艺比较落后,在一效蒸发罐的换热过程中蒸汽的潜热没有能得到充分利用,损失较大,能效较低,生产过程能耗较高。因此,研究和开发氯化钾脱水过程蒸汽利用节能改造新工艺,使蒸汽的热量得到充分、合理及梯级利用,降低产品能耗和成本,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造后节能效果显著提高的氯化钾脱水过程蒸汽高效利用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氯化钾脱水过程蒸汽高效利用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来自锅炉房的饱和蒸汽分为二路,一路饱和蒸汽经减压阀减压后进入一效蒸发罐与氯化钾溶液充分换热后,经由安装在一效蒸发罐出口的疏水器形成凝结水后排入到一效平衡罐中,然后送回锅炉房回收利用;同时另一路饱和蒸汽,经减压阀减压后进入余热回收装置,与来自二效蒸发罐的氯化钾溶液换热后,经由安装在余热回收装置出口的疏水器形成凝结水后也排入到一效平衡罐中,然后送回锅炉房回收利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原有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可以降低一效蒸发罐和余热利用装置出口的凝结水温度,而且能够改善两种的换热效果,使得氯化钾脱水过程一效蒸发罐和余热利用装置中蒸汽的汽化潜热和凝结水余热得到充分、合理及梯级利用,减少了热能损失和水资源浪费,使得用能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改造后与改造前相比,能够减少蒸汽消耗9.2%。
附图说明
图1是改造前氯化钾脱水过程一效蒸发罐蒸汽利用工艺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氯化钾脱水过程蒸汽高效利用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改造前氯化钾脱水过程一效蒸发罐蒸汽利用工艺示意图,来自锅炉房的压力为0.4-0.5MPa的饱和蒸汽经减压阀减压至为0.3MPa后依次进入一效蒸发罐和余热回收装置换热。与改造前的工艺相比,本发明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造:1)在一效蒸发罐与平衡罐之间的连通管道上及余热利用装置的出口加装疏水器。2)将蒸汽利用方式由原来串联利用改为并联方式。即从蒸汽总管道接出2根蒸汽支管,分别通往一效蒸发罐和余热利用装置。3)将上述两个容器出口的凝结水用凝结水泵送回锅炉房回收利用。
如图2所示的本发明氯化钾脱水过程蒸汽高效利用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来自锅炉房的饱和蒸汽分为二路,一路饱和蒸汽经减压阀6减压后进入一效蒸发罐1与氯化钾溶液充分换热后,经由安装在一效蒸发罐出口的疏水器3形成凝结水后排入到一效平衡罐4中,然后送回锅炉房回收利用;同时另一路饱和蒸汽,经减压阀7减压后进入余热回收装置2,与来自二效蒸发罐的氯化钾溶液换热后,经由安装在余热回收装置出口的疏水器5形成凝结水后也排入到排入到一效平衡罐中,然后送回锅炉房回收利用。排出疏水器的凝结水的温度一股为95℃-100℃。
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装置包括一效蒸发罐1、余热回收装置2和一效平衡罐4,所述的一效蒸发罐、余热回收装置各自通过一个其上装有减压阀的蒸汽支管与饱和蒸汽总管相连通,第一疏水器的入口通过第一入口管路与一效蒸发罐的出口相连通并且其出口通过第一出口管路与一效平衡罐的入口相连通,第二疏水器的入口通过第二入口管路与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相连通并且其出口通过第二出口管路与一效平衡罐的入口相连通,一效平衡罐的出口通过一个连接支管与其上装有泵8的凝结水管路相连通。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41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