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流限制装置及风扇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89549.0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8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商泰达电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小军;冯志云 |
地址: | 泰国山*** | 国省代码: | 泰国;T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 限制 装置 风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流限制装置及风扇组,尤指一种于正立或倒转放置时皆可有效避免回流的回流限制装置及使用该回流限制装置的风扇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式电源供应装置或电子设备亦不断地朝小型化、高积密度以及高功率的方向发展,因此其机体内部的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已不适于以自然散热方式排除,而必须利用主动散热机制驱动气流以将电源供应装置或电子设备机体内部累积的热量移出至机体外部。
目前,电源供应装置或电子设备主要利用一或多个风扇单元来达到主动散热的目的。举例而言,为提高散热效率,电源供应装置的机体内部会利用多个并列的风扇单元所组成的风扇组来驱动气流,以将电源供应装置机体内部累积的热量移出至机体外部。现有的风扇组包括多个风扇单元以及多个限流单元,其中每一个限流单元对应于一风扇单元而设置。限流单元的功能在于:当其所对应的风扇单元正常运行时,将限流单元的多个挡板转动至第一位置使其气流通道开启并进行导流,以利散热气流排出;而当其所对应的风扇单元故障或停止运行时,将限流单元的多个挡板转动至第二位置使其气流通道封闭以避免气流回流,由此可避免回流现象所造成的机体内部气流流速降低以及散热效率降低等问题。
现有的限流单元可大致分类为主动式限流单元以及被动式限流单元,其中主动式限流单元是利用气流流速检测器以及控制器来自动控制限流单元的多个挡板的启闭动作,由此以根据其所对应的风扇单元的运行与否而封闭或开启气流通道;而被动式限流单元则是利用自然重力或弹簧并结合气流施加于多个挡板的作用力来达到使限流单元的多个挡板的启闭动作,由此以根据其所对应的风扇单元的运行与否而封闭或开启气流通道。
然而,主动式限流单元需要额外的检测器以及复杂的控制电路配合,因此其成本以及架构复杂度皆相对较高于被动式限流单元。此外,现有的被动式限流单元由于仍需利用弹簧与限位机构的配合方能使其多个挡板启闭,因此结构仍相当复杂且成本仍高。再则,具有限流单元的电源供应装置或电子设备在使用时,可能会因系统的配置要求而需要正立或倒转设置,而现有的限流单元仅能适用于正立设置,于倒转设置后会有挡板相互卡制或气流通道的部分区域无挡板封闭而形成气隙等问题产生,因而在其对应的风扇单元故障或停止运行时无法完全封闭其所对应的气流通道,进而造成气流短循环现象而使整体的散热效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流限制装置及使用该回流限制装置的风扇组,其回流限制装置于正立或倒转设置时皆能正常地运行,因此可解决现有的回流限制装置仅适用于正立放置的限制,且可提升其应用的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流限制装置及使用该回流限制装置的风扇组,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可以各种方位放置而不会有挡板相互卡制以及形成固定气隙的情况产生,因而能有效地发挥阻流的功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回流限制装置,包括至少一限流单元,其中该限流单元包括框架以及多个挡板。框架具有气流通道、一第一延伸壁及一第二延伸壁,其中该气流通道具有内壁面,该内壁面包括第一内侧壁与第二内侧壁,第一内侧壁与第二内侧壁相对,第一延伸壁及第二延伸壁系分别邻接于第一内侧壁及第二内侧壁的一侧缘。多个挡板包括第一侧挡板、第二侧挡板及多个中区挡板,分别设置于框架的气流通道内,其中第一侧挡板邻近于第一内侧壁,第二侧挡板邻近于第二内侧壁,且多个中区挡板设置于第一侧挡板及第二侧挡板之间。每一挡板具有用以枢设于内壁面的枢轴部以及可相对于枢轴部移动的板体部。其中,当限流单元的框架的第一内侧壁位于第二内侧壁的相对上方时,第一侧挡板与多个中区挡板构造为开启或封闭气流通道,且第二侧挡板以该第二延伸壁阻挡流经该第二侧挡板与该第二内侧壁间的气流;以及当限流单元的框架的第二内侧壁位于第一内侧壁的相对上方时,第二侧挡板与多个中区挡板构造为开启或封闭气流通道,且第一侧挡板以该第一延伸壁阻挡流经该第一侧挡板与该第一内侧壁间的气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商泰达电子公司,未经泰商泰达电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95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