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原丝集束性检测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3029.0 | 申请日: | 201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5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樊国平;杨勇;张卫东;钟昭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忠信世纪玻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13/26 | 分类号: | D01H13/26;D01H13/32;C03B37/0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集束 检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纤维原丝进行集束性检测的装置及其方法,特别是对玻璃纤维原丝进行集束性检测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连续玻璃纤维纱》GB/T 18371-2008中对原丝集束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在玻璃纤维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是玻璃纤维的原丝成形过程中,其集束性存在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直接影响其在后期过程的使用。本申请人为一家大型玻璃纤维生产企业,生产量高,为了提高原丝的使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增加了对玻璃纤维原丝的集束性检测,以达到根据集束性能的等级,决定纤维原丝在后期的应用领域。有的也只是在检测原丝集束性时,采用手动方式,即一边转动原丝,一边退解丝束检测。比如本发明人企业目前是将玻璃纤维原丝是被挂在带有固定弧形挡板的转架上,不易转动。检测一卷约10kg原丝的集束性,费时又费力。同时,由于原丝生产过程有相应的“排线”模式,较难对原丝转动速度与丝束退解角度、位置进行匹配,容易破坏丝束原有的表观状态,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纤维原丝集束性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纤维原丝集束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包括机架,及设于机架侧面的用于支承纱框的转架,所述机架的内部设有与转架传动联接的传动机构,所述机架的端面设有检测控制器件。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转架上设有用于张紧纱框的张紧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与电机传动联接的传动件。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转架包括转轴和与转轴联接的若干根框杆,所述的转轴上设有若干对与框杆联接的支杆,其中一根支杆为设有前述张紧机构的张紧支杆,所述的张紧支杆包括外支杆和内支杆,所述的张紧机构设于外支杆与内支杆之间,所述的张紧机构包括联接盘和设于联接盘与内支杆之间的弹簧,所述联接盘的外侧分别与内支杆、外支杆铰链联接;所述的内支杆与外支杆同一直线位置时,弹簧与内支杆、外支杆平行且处于设于最长拉伸状态;所述的内支杆与外支杆呈最小交错角时,弹簧处于设于最短拉伸状态。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机架的两侧分别设有二个转架,所述机架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二组检测控制器件;所述的检测控制器件包括调速旋钮和检测模式选择旋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检测模式选择旋钮包括自动档位、手动档位和脚踏档位;还包括与检测模式选择旋钮电性联接的手动按钮、脚踏开关。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机架的下方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下方设有带刹车的脚轮,所述机架的下方设有控制电路板。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与张紧支杆对称设置的支杆为可调式支杆。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控制电路板还设有计数电路;所述的检测器件还包括与计数电路电性联接的丝束评级按钮、设定按钮和显示屏。
一种纤维原丝集束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接通电源;(2)弯下张紧支杆,将已找头的原丝纱框按上外侧方向为退解方向放入转架上,拉起张紧支杆,固定原丝纱框;(3)设定转动速度参数,用第一检测夹头拉直丝束的端部并使丝束与水平面成约60°夹角;(4)选择自动档位或脚踏档位的检测模式,原丝纱框匀速转动,检测夹头牵着丝束斜下往后移动,保持丝束与水平面成约60°不变并呈拉直状态;当丝束退解约设定长度,用第二检测夹头牵住已退解丝束靠近纱框的一端丝束,重复与第一检测夹头相同的移动方式;第一检测夹头和第二检测夹头反复退解设定次数;(5)退解过程按设定评级标准进行集束性判定,并记录设定次数后,计数电路计算出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通过显示屏显示或通过打印机打印。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纤维原丝为玻璃纤维原丝,所述的第一检测夹头、第二检测夹头为机械牵引夹头,或检测人员的左手、右手,所述的设定长度约为30cm,所述的设定次数为30次;所述的设定评级标准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所对应的评级数值分别为5、4、3、2、1,所述的检测结果为30次检测评级数值的平均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忠信世纪玻纤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忠信世纪玻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30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输送棒状料的翻转式送料装置
- 下一篇:自带火柴式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