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机与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方法及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68330.2 | 申请日: | 2010-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8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特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迅捷英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8/20 | 分类号: | H04W8/20;H04W8/22;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浴月;刘文意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服务器 之间 通讯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手机与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被誉为手机杀手锏应用的手机音乐服务,这项应用服务不仅拓展了手机的功能,更是极大地推动着手机硬件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让手机不再单单只是播放手机上已经存在的歌曲资源,而是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让手机与服务器通讯成为了现实。通过手机音乐服务将手机与网络互动的作用更加地放大和扩充,使得手机不再单单是打电话或发短信的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音乐终端,可将更丰富的网络音乐素材资源源源不断地下载或推送到手机上。
一种客户端设备与服务端设备的通信采用如下通讯指令步骤完成交互传输,其可以归纳抽象描述为:conn(连接)->user(用户验证)->pass(密码安全握手)->init(初始化数据)->list(列表)->items(资源元素)->download(下载)或者play(播放);还包括back(返回)指令和exit(退出)指令,其中back指令为返回请求前一指令的指令,其可在conn指令后任意一个指令(user,pass,init,list,items,download,play)操作后进行请求,exit指令为通知服务端设备退出客户端设备软件系统的指令,其位置顺序与back指令相同;并且,list指令所请求数据为树型结构,若返回的数据里某叶子节点数据为列表结构,即可重复请求list指令对叶子节点的数据进行请求。
采用一种单向静态安全登录校验模型(single-track static authenticationmodule,SSM)作为客户端设备与服务器通讯过程中进行用户验证的方式。参考图1,其示出了单向静态安全登录校验模型的时序图。在客户端设备发送登录指令user后,一般客户端设备还需要发送密码校验命令pass,这样能够让服务端设备进行安全校验。当安全校验通过后服务端设备才能知道此客户端设备的请求是否属于合法的请求,进而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命令字操作。这种安全模型对于大多数客户端设备来说足以,但是对于采用了某些计费手段的客户端设备来说,这种方式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只进行一次安全校验握手,而且这种安全校验握手是单向的行为,因而会导致某些非法程序非法侵入或是模拟指令发送以至于服务端设备对这种信息完全没有任何的判断能力,从而使得安全性很差。
此外,在客户端设备与服务端设备的通讯过程中使用一种客户端多线程模型(Mobile client multithreading module,MTM)。在该客户端多线程模型中,在客户端设备需要批量下载音乐素材资源或是播放歌曲的时候,采用的办法是在某些中高端手机能够支持的模式下,在客户端设备采取多线程的技术同时向服务器请求素材文件数据资源,并将素材文件数据资源同步下载到客户端设备上,其大致时序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这种模型理论上看很不错,几乎可以认为同一时间段内,数据是并发请求到服务端设备,而服务端设备也可以并发进行响应,将数据同一时间段内推送到客户端设备。但是,手机硬件资源往往有限,特别是中低端手机,多线程技术一般不会被采用,如果采用那也将会极大地消耗硬件资源,使其损耗变大、寿命变短,且容易发生“死机”(宕机)现象;另外,即使是较高端的手机,依旧受限于手机处理器芯片的处理能力,在很小的时间片内仍然是时间线性执行的,而另一个因素是虽然客户端设备采取了多线程处理机制,但是服务端设备却只开启了单线程进行数据通信,那么这样两者结合来看处理数据资源时并不能真正达到“同时”的效果,这样会导致偏向单个素材资源的处理过程,而其它资源却一直需要等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迅捷英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迅捷英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83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