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设备及驱动该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3905.1 | 申请日: | 201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7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松宰;金营镐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钟强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设备 驱动 方法 | ||
本发明要求于2009年12月11日在韩国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9-0123496的权益,在此通过参考的方式援引该专利申请,如同在此完整阐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设备,更特别的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LCD)设备及驱动该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直到最近,显示设备典型地仍在使用阴极射线管(CRT)。当前,许多努力和研究都是针对开发各种类型的平板显示器作为CRT的替代品,例如液晶显示(LCD)设备、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场发射显示器、以及电发光显示器(ELD)。这些平板显示器中,LCD设备具有很多优点,例如高分辨率、轻薄、尺寸小巧以及低压电源需求。
通常,LCD设备包括两个彼此隔开并面对的基板,在这两个基板之间插入有液晶材料。所述两个基板包括彼此面对的电极,从而在所述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感应横穿所述液晶材料的电场。所述液晶材料中的液晶分子的排列根据感应电场的强度改变成感应电场的方向,从而改变LCD设备的透光率。因此,LCD设备通过改变所述感应电场的强度来显示图像。
图1是说明根据相关技术的LCD设备的子像素的电路图。
参照图1,LCD设备包括栅极线GL、数据线DL、薄膜晶体管T、存储电容器Cst以及液晶电容器Clc。
栅极线GL和数据线DL彼此交叉以限定子像素P,薄膜晶体管T连接至所述栅极线GL和数据线DL,并且所述存储电容器Cst和液晶电容器Clc都连接至所述薄膜晶体管T。
虽然在附图中没有示出,所述液晶电容器Clc包括连接至所述薄膜晶体管T的像素电极、液晶层、以及公共电极,并且用于显示与施加至所述像素电极的数据信号相对应的灰度级。所述存储电容器Cst存储用于帧的数据信号,并且用于保持所述像素电极的像素电压Vp。
当通过提供给所述栅极线GL的栅信号使所述薄膜晶体管导通时,提供给数据线DL的数据信号作为像素电压Vp施加至所述像素电极。换句话说,所述液晶电容器Clc的一个电极和存储电容器Cst的一个电极均连接至所述薄膜晶体管T的漏极,并提供有对应于所述数据信号的像素电压Vp,并且所述液晶电容器Clc的另一电极和存储电容器Cst的另一电极连接至所述公共电极并提供有公共电压Vcom。
当LCD设备工作很长时间时,由于电场同样感应了很长时间,所以液晶层的光学性能降低,或者在所述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附近的液晶层中聚集了正或负电荷,从而损坏了所述液晶电容器Clc并引起显示质量下降,例如余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以预定周期交替变换数据信号的极性并防止在液晶层中聚集电荷的反转驱动方法。
所述反转驱动方法分成点反转方法,水平行反转方法,垂直行反转方法,帧反转方法等。所述点反转方法,水平行反转方法、垂直行反转方法可以结合所述帧反转方法使用。
所述点反转方法是每个子像素在每一帧都反转数据信号的极性,从而具有显示画质良好的图像的优点。所述点反转方法分成1(一)点反转方法,垂直2(二)点反转方法,水平2(二)点反转方法等。
所述水平行反转方法是每一水平行在每一帧都反转数据信号的极性。所述垂直行反转方法是每一垂直行在每一帧都反转数据信号的极性。
所述帧反转方法是在每一帧都反转数据信号的极性。
当显示常规图像时,可以通过用点反转方法驱动LCD设备来进行良好画质的图像显示。然而,当显示具有特定图案的图像,例如具有以条形排列的不同灰度的图像时,可能发生显示质量的下降,例如串扰、泛绿等等。
图2是说明根据相关技术在LCD设备中显示的特定的图案图像的示意图。
参照图2,红(R)、绿(G)和蓝(B)子像素在每一水平行交替排列,并且在每一个垂直行排列相同颜色的子像素。这类LCD设备可以称为条形LCD设备。相邻的红(R)、绿(G)和蓝(B)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作为一个图像显示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3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