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污染原水的双级膜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3127.6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9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高伟;梁恒;韩梅;李圭白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44;C02F1/5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刘同恩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双级膜 处理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微污染原水的双级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原水提升泵(1)、混合组件(2)、微滤膜分离组件(3)、超滤膜分离组件(4)、自吸泵(5)、清水组件(6)、反洗泵(8)、出水管(9)、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第三管路(13)、第四管路(14)、第五管路(15)、第六管路(16)、第七管路(17)、第八管路(18)、第九管路(19)、三个水流量计(20)和数个控制阀门(10),所述混合组件(2)由混合池(2-1)、储药池(2-2)、加药泵(2-3)、加药阀门(2-4)、加药流量计(2-5)、搅拌器(2-6)和反应液浮球阀(2-7)组成,储药池(2-2)通过加药泵(2-3)、加药阀门(2-4)、加药流量计(2-5)与混合池(2-1)连通,搅拌器(2-6)设置在混合池(2-1)中,反应液浮球阀(2-7)设置在混合池(2-1)的进水口处,所述微滤膜分离组件(3)由微滤膜分离池(3-1)、微滤膜组件(3-2)、滤水接管(3-3)和四个隔板(3-4)组成,四个隔板(3-4)组成上下通透的矩形,且矩形设置在微滤膜分离池(3-1)内的底部,微滤膜组件(3-2)设置在四个隔板(3-4)组成的矩形中,滤水接管(3-3)的一端与微滤膜组件(3-2)连接,滤水接管(3-3)的另一端通至微滤膜分离池(3-1)外,所述超滤膜分离组件(4)由超滤膜分离池(4-1)、超滤膜组件(4-2)、真空表(4-3)、超滤膜池浮球阀(4-4)和净水接管(4-5)组成,超滤膜组件(4-2)设置在超滤膜分离池(4-1)内的底部,超滤膜池浮球阀(4-4)设置在超滤膜分离池(4-1)的进水口处,净水接管(4-5)的一端与超滤膜组件(4-2)连接,净水接管(4-5)的另一端通至超滤膜分离池(4-1)外,真空表(4-3)安装在净水接管(4-5),所述清水组件(6)由清水池(6-1)、消毒剂储存池(6-2)、加消毒剂泵(6-3)、加消毒剂阀门(6-4)和消毒剂流量计(6-5)组成,消毒剂储存池(6-2)通过加消毒剂泵(6-3)、加消毒剂阀门(6-4)、消毒剂流量计(6-5)与清水池(6-1)连通,所述原水提升泵(1)通过第一管路(11)与混合池(2-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混合池(2-1)与微滤膜分离池(3-1)通过第二管路(12)连通,第三管路(13)的输入端与滤水接管(3-3)连接,第三管路(13)的输出端与超滤膜分离池(4-1)的进水口连接,第四管路(14)的输入端与净水接管(4-5)连接,第四管路(14)的输出端与自吸泵(5)连接,第五管路(15)的输入端与自吸泵(5)连接,第五管路(15)的输出端与清水池(6-1)连接,第六管路(16)的输入端与原水提升泵(1)连接,第六管路(16)的输出端与第三管路(13)连接,第七管路(17)的输入端与第三管路(13)连接,第七管路(17)的输出端与反洗泵(8)连接,第八管路(18)的输入端与反洗泵(8)连接,第八管路(18)的输出端与清水池(6-1)连接,第九管路(19)的一端与第四管路(14)连接,第九管路(19)的另一端与第七管路(17)连接,出水管(9)的输入端与清水池(6-1)连接,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第三管路(13)、第四管路(14)、第五管路(15)、第六管路(16)、第七管路(17)、第八管路(18)和第九管路(19)上各安装一个控制阀门(10),第五管路(15)、第七管路(17)和第九管路(19)上各安装一个水流量计(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微污染原水的双级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滤膜分离池(3-1)的高度为3米~4米,微滤膜组件(3-2)的平均水压为20KPa~30KP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微污染原水的双级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滤膜组件(3-2)中的微滤膜为中空纤维膜,其孔径为0.1微米~1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微污染原水的双级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滤膜组件(4-2)中的超滤膜为中空纤维膜,其孔径为0.01微米~0.1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312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