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泄同轴电缆的仿真装置及其仿真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5309.0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2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2 |
发明(设计)人: | 薛济萍;王强;蓝燕锐;袁卫文;赵瑞静;徐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天日立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G01R2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2601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泄 同轴电缆 仿真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的仿真装置及其仿真方法。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电缆是既有传输线的传输特性又有天线辐射特性的一种同轴电缆,适用于地铁、隧道、建筑物内部结构狭长的特别区域等环境。漏泄同轴电缆的主要技术为外导体的槽孔技术,漏泄同轴电缆的辐射特性主要由这些槽孔的大小、形状、以及排列方式决定。各生产厂家的槽孔技术不同,但达到的效果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进行槽孔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参数是电缆的使用频带和泄漏的电磁场能量。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频带与电缆外导体上的槽孔排列方式有关,而漏泄的电磁场能量在槽孔排列方式确定之后主要与槽孔的大小和形状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将影响漏泄同轴电缆的主要性能,例如传输衰减和耦合损耗。对漏泄同轴电缆的槽孔设计及优化是一个需要不断修改、调试的过程,传统的研发方法是设计出一个槽孔即做一次生产实验,如结果不理想,则修改槽孔后再做实验测试,如此反复,由于每次修改槽孔后都直接做生产实验,费用相当昂贵,对漏泄同轴电缆厂家来说,研发耗资巨大,且由于传统的研发过程缓慢,大大制约了漏泄同轴电缆产品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研发效率高的漏泄同轴电缆的仿真装置及其仿真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的仿真装置,包括输入模块,将漏泄同轴电缆的各参数输入输入模块,并根据输入的漏泄同轴电缆的各参数建立相应的漏泄同轴电缆仿真模型和天线仿真模型;计算模块,将仿真模型和用户希望得到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性能参数导入计算模块,计算模块根据导入的数据,进行计算主体功能的设置和计算,其全部功能由设置模块和电磁计算模块完成,即设置模块用来对仿真模型进行端口和边界条件的设置,使模型满足仿真装置的计算要求,而电磁计算模块则利用电磁理论计算公式,完成漏泄同轴电缆各项指标的计算功能;控制模块,用来控制计算模块的计算过程和位置变量的范围,由过程控制模块和采样控制模块组成,其中过程控制模块用来控制计算模块中的各项设置项目,完成计算过程的控制,采样控制模块通过控制位置变量的变化范围,实现数值采样;输出模块,将计算模块得出的漏泄同轴电缆性能指标导入输出模块,输出模块通过计算机,绘制出相应的扫描采样曲线。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的仿真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经过理论计算或经验得出漏泄同轴电缆槽孔的初始参数,将各参数数据和所需工作频率导入输入模块;
B、根据输入模块中的参数数据建立漏泄同轴电缆三维仿真模型,利用电磁仿真软件建立漏泄同轴电缆模型时,内导体、绝缘层和外导体可分别用圆柱或圆筒组成,绝缘层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由绝缘层发泡度确定,外导体上的槽孔可利用电磁仿真软件中的布尔操作形成;
C、根据输入模块中的工作频率,在距漏泄同轴电缆2米处建立半波偶极子天线的模型,半波偶极子应正对漏泄同轴电缆槽孔,且与漏泄同轴电缆模型垂直正交,半波偶极子天线由两根导体组成,天线总长度为半个波长;
D、在漏泄同轴电缆模型左右两端各设置一个端口,分别为端口1和端口2,天线处设置端口3,以半波偶极子天线与漏泄同轴电缆阻抗相匹配来进行端口设置;
E、进行仿真边界的设置,对于具有天线特性的漏泄同轴电缆,应设置边界条件为辐射边界,利用电磁仿真软件时,仿真边界应与漏泄同轴电缆和天线模型相距的距离大于等于1/4个波长;
F、将表征半波偶极子位置的参量设为变量,通过控制位置变量的变化范围,可使偶极子天线沿漏泄同轴电缆方向移动进行结果扫描,扫描频率应满足每半个波长上至少有10个采样点,提取采样点,计算出采样点的50%的概率值和95%的概率值;
G、将计算结果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则应修改槽孔参数后,返回执行步骤F,如果计算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值,则执行下一步,根据步骤F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八字槽孔各参数对漏泄同轴电缆辐射性能的影响,修改槽孔参数;
H、输出计算结果,并绘制出相应的图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即针对传统漏缆槽孔设计方法的缺陷,借助电磁仿真软件,对漏缆槽孔先进行理论研究,通过修改优化,使优化后的耦合损耗值小于预设值,即筛选出理论上可行的槽孔参数,再进行生产实验,不仅能为漏缆的生产研发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以缩短研发过程,并大大节约了研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模块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天日立射频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中天日立射频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53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耦合腔行波管增益平坦度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分析仪器的自动取样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