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配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4896.3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7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吕龙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钰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6 | 分类号: | H04L1/16;H04L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郭蔚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射 装置 接收 无线通信 系统 及其 配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配对方法,特别是一种无需使用者额外操作即完成配对的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配对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具有让使用者摆脱缆线限制的优点,因此无线通信技术大量应用于生活周遭,例如无线键盘/鼠标、无线耳机等。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端以及接收端需先进行配对程序才能建立无线通信连线,以传送/接收数据。
欲进行配对时,使用者必须在发射端及/或接收端按压配对键,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才能进入配对模式进行配对。如此不仅增加使用者操作无线装置的复杂性,且额外的机构零件亦增加无线装置的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如何简化无线通信系统的配对操作便是目前极需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配对方法,其无需使用者额外的操作即可在发射装置以及接收装置供电时或联机中断时自动进入配对模式并自行完成配对。因此,本发明不仅可简化无线通信系统的配对操作,亦可降低无线通信系统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对方法是应用于一无线通信系统。本发明的配对方法包含:一发射装置于一第一频道广播一起始信号,其中起始信号包含一起始配对码;一接收装置扫描频道以接收发射装置所广播的起始信号,并回传一确认信号,其中确认信号包含起始配对码;发射装置接收接收装置所回传的确认信号,并传送一配对信号,其中配对信号包含一第二频道的信息以及一指定配对码;以及接收装置接收发射装置所传送的配对信号,并依据第二频道的信息于第二频道以指定配对码与发射装置建立无线通信连线。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包含一发射装置以及一接收装置。发射装置用以于一第一频道广播一起始信号、接收接收装置所回传的一确认信号以及传送一配对信号,其中起始信号以及确认信号包含一起始配对码,配对信号包含一第二频道的信息以及一指定配对码。接收装置用以于第一频道接收发射装置所广播的起始信号、回传确认信号以及接收发射装置所传送的配对信号,并依据第二频道的信息于第二频道以指定配对码与发射装置建立无线通信连线。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装置是与一接收装置组成一无线通信系统。发射装置包含一第一射频单元以及一第一处理单元。第一射频单元用以传送以及接收无线信号。第一处理单元与第一射频单元电性连接,并用以于一第一频道广播一起始信号、接收接收装置所回传的一确认信号、传送一配对信号至接收装置、以及于一第二频道以一指定配对码与接收装置建立无线通信连线,其中起始信号以及确认信号包含一起始配对码,配对信号包含第二频道的信息以及指定配对码。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是与一发射装置组成一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装置包含一第二射频单元以及一第二处理单元。第二射频单元用以传送以及接收无线信号。第二处理单元与第二射频单元电性连接,并用以于一第一频道接收发射装置所广播的一起始信号、回传一确认信号、接收发射装置所传送的一配对信号、以及于一第二频道以一指定配对码与发射装置建立无线通信连线,其中起始信号以及确认信号包含一起始配对码,配对信号包含第二频道的信息以及指定配对码。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方块图,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为一示意图,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对方法的步骤。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无线通信系统
11 发射装置
111 第一射频单元
112 第一处理单元
113 第一连接端
12 接收装置
121 第二射频单元
122 第二处理单元
123 第二连接端
2 主机
3 外围装置
ACK 确认信号
IS 起始信号
PS 配对信号
S20~S25 配对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钰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钰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48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