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9443.3 | 申请日: | 201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2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林育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V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21515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尤其涉及该导光板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不断的提升,并且由于其具有体积小、寿命长、低电压驱动、不易破损、与不含汞等优点,使得发光二极管逐渐地取代日光灯与白炽灯泡,应用于交通信号、各式仪表板光源、显示器的背光源、装饰光源及照明光源。
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本身为指向性高的光源,具有光线强度高度集中的特性,容易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眩光,或因色彩过于鲜艳显得刺眼而不舒适,因此在需要面光源照明或细条状之装饰光源的情况下,发光二极管的高指向性便受到限制,无法直接应用于上述情况。因此,特定的光学组件被设计来改变发光二极管的高指向性,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所需,更需改变光学组件的几何构造,以满足各种情况所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导光组件,是与至少一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该导光组件包括:一透光板体;所述的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连接该二第一表面;以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入光面且朝该入光面照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是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种导光组件,是与复数个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各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该导光组件包括:一透光板体;所述的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该透光板体设置有一孔,该孔具有一作为入光面之周壁面,该周壁面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以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些发光单元是位于该周壁面,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该导光组件之导光单元的分布,达到出光均匀度的控制,使得该导光板之至少一侧面得到一均匀度极佳之光源输出,其整体制备极为简易却可有效的达到导光组件侧面出光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2A为一发光二极管之光强度分布图。
图2B为另一发光二极管之光强度分布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搭配反射片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之一实际应用实例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是与至少一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其中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
该导光组件包含一透光板体、一入光面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该入光面连接该二第一表面,其中,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入光面且朝该入光面照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是设置该些导光单元,且该导光单元的分布密度是与该照射区域所接收到之光强度成正相关。
该导光组件更包含一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之侧面及至少一光学微结构,且该侧面与该光发散角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于该光投射区域,且该光学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之位置。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该入光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弧面,该些发光单元位于该弧面上并朝着该弧面照射,其中该弧面为半圆形。
另外,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是与复数个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其中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该导光组件包含一透光板体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该透光板体设置有一孔,该孔具有一作为入光面之周壁面,该周壁面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其中,该些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周壁面,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等导光单元,且该导光单元的分布密度是与该照射区域所接收到之光强度成正相关。
该导光组件更包含一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之侧面及至少一光学微结构,该光发散角与该侧面界定一光投射区域,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于该光投射区域,且该光学微结构的分布密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94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化四通明杆平板阀
- 下一篇:一种利用风能的压电能量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