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法水泥生产线的余热双压回收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3213.6 | 申请日: | 201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9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学明;李炎;肖峰;陈叶滔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四通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01K27/02;F01K11/02;F01D1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 生产线 余热 回收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具体公开了一种干法水泥生产线的余热双压回收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干法水泥生产余热回收发电系统是这样的,在窑头篦冷机处开设取气口,由取气口出来带有余热的烟气进入AQC锅炉(中温窑头余热锅炉)回收余热,由生产线窑尾出来带有余热的烟气进入窑尾SP锅炉(窑尾余热锅炉)回收余热,分别一次过热的两股蒸汽汇合进入汽轮机发电,汽轮机出口与凝汽器连接,凝汽器产生的水经凝结水泵和除氧装置后经给水泵泵入AQC锅炉及窑尾SP锅炉,AQC锅炉换热后的废气进入收尘系统,窑尾SP锅炉换热后的废气进入生料系统。
现有余热回收发电系统存在如下弊端:AQC锅炉及窑尾SP锅炉分别一次过热,蒸汽温度330℃左右,偏低,蒸汽压力约为2.0~2.5MPa,偏高,发电效率较低,不利于余热回收发电效率的提高;进入AQC锅炉的部分余热只能通过170℃,0.2MPa的低压蒸汽补入汽轮机发电,低压补汽发电降低了余热蒸汽的有效焓降,增大了汽轮机排汽损失,不利于余热回收效率的提高,同时蒸汽压力提高余热系统投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余热发电效率的干法水泥生产线的余热双压回收发电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干法水泥生产线的余热双压回收发电系统,包括窑头篦冷机、中温窑头余热锅炉、窑尾余热锅炉与汽轮机,在生产线的窑尾与窑头篦冷机上均开设有取气口,中温窑头余热锅炉内具有窑头高压换热系统与窑头低压换热系统,窑头高压换热系统具有窑头高压蒸汽入口与窑头高压蒸汽出口,窑头低压换热系统具有窑头低压蒸汽入口与窑头低压蒸汽出口,窑尾余热锅炉内具有窑尾高压换热系统与窑尾低压换热系统,窑尾高压换热系统具有窑尾高压蒸汽入口与窑尾高压蒸汽出口,窑尾低压换热系统具有窑尾低压蒸汽入口与窑尾低压蒸汽出口,窑尾的取气口通过管道连接窑尾余热锅炉的进气口,窑头篦冷机的取气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温窑头余热锅炉的进气口,窑头篦冷机的取气口包括高温取气口与中温取气口,窑头篦冷机上与中温窑头余热锅炉的进气口连接的取气口为中温取气口,在系统中还设置有高温窑头余热锅炉,高温窑头余热锅炉的换热系统中具有高温窑头蒸汽入口与高温窑头蒸汽出口,高温取气口通过管道连接高温窑头余热锅炉的进气口,窑头高压蒸汽入口、窑头低压蒸汽入口、窑尾高压蒸汽入口与窑尾低压蒸汽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有水源系统,窑头高压蒸汽出口与窑尾高压蒸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高温窑头余热锅炉的高温窑头蒸汽入口,高温窑头余热锅炉的高温窑头蒸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汽轮机。
进一步的是,所述水源系统包括顺序连接的凝汽器、凝结水泵、补水装置、除氧装置、给水泵,凝汽器的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出口,给水泵出口与窑头高压蒸汽入口、窑头低压蒸汽入口、窑尾高压蒸汽入口、窑尾低压蒸汽入口相通。
进一步的是,中温窑头余热锅炉的窑头低压蒸汽出口与窑尾余热锅炉的窑尾低压蒸汽出口通过管道与汽轮机连接。
进一步的是,高温窑头余热锅炉的出气口连接中温窑头余热锅炉的进气口。
进一步的是,所述高温窑头蒸汽出口出来的蒸汽压力为1.0~1.4MPa,温度为350~410℃。
进一步的是,所述窑头低压蒸汽出口与窑尾低压蒸汽出口出来的蒸汽压力为0.2~0.4MPa,温度150~17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合窑头篦冷机内温度分布特点,窑头篦冷机采用高温取气口与中温取气口的布置形式,使高温废气通入到高温窑头余热锅炉,中温烟气通入到中温窑头余热锅炉,并使中温窑头余热锅炉与窑尾余热锅炉出来的蒸汽再经高温窑头余热锅炉进行二次换热,二次过热后的蒸汽温度提高到350~410℃左右,送入汽轮发电机,提高蒸汽焓值,提高有效焓降,蒸汽品质提高,流量降低,降低了余热在汽轮机凝汽器的排汽损失,促进了余热发电效率的提高,适合在利用余热发电的系统中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中标记为:窑头篦冷机1、高温取气口11、中温取气口12、中温窑头余热锅炉2、高压换热系统21、窑头低压换热系统22、进气口23、窑头高压蒸汽入口24、窑头高压蒸汽出口25、窑头低压蒸汽入口26、窑头低压蒸汽出口27、窑尾余热锅炉3、高压换热系统31、窑尾低压换热系统32、进气口33、窑尾高压蒸汽入口34、窑尾高压蒸汽出口35、窑尾低压蒸汽入口36、窑尾低压蒸汽出口37、汽轮机4、高温窑头余热锅炉5、进气口51、高温窑头蒸汽入口52、高温窑头蒸汽出口53、出气口54、凝汽器6、凝结水泵7、补水装置8、除氧装置9、给水泵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四通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四通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32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