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织机引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6081.6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吴中布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5/44 | 分类号: | D04B15/44;D04B15/48;D04B15/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机 引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机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机械原来就是模拟人的动作不断完善起来的,现在已成为带有艺术性和精巧性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而产生的微电子技术、微处理机和电子计算机,开始渗透到单台和成套的纺织机械中来。传统的纺织机械中,对于纱线断线的情况不能即使反馈给织机,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较快的寻找到断线的源头,且传统的纱线需要调节张力时,通常会采用大型的机器,但是对于一些只需调节少许张力的纱线而言,不能真正的做到调节的工序。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检查织机断线且可微调纱线张力的织机引线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织机引线装置,它包括织机棱柱、套设于所述的织机棱柱上的本体、固定于所述的本体的上端的感应部件、张力调节部件、以及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的本体一端的导向固定器,所述的导向固定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导向固定孔,所述的张力调节部件下端的相对位置设置有张力调节片,所述的感应部件的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可绕其自身一端旋转旋转预定角度的感应条,当所述的感应部件工作时,所述的感应条旋转至预定角度。
优选地,所述的感应部件的两侧面位置各设置有与所述的感应条相对应的感应孔。
优选地,所述的张力调节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的张力调节片上端的伸缩棒、设置于所述的伸缩棒的顶端的按钮、以及套设于所述的伸缩棒上的弹簧,且所述的张力调节部件通过所述的按钮按压所述的弹簧且所述的伸缩棒向下压缩来调节所述的张力调节片张力的大小。
优选地,所述的本体可延所述的织机棱柱方向上下滑动,且所述的本体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的织机棱柱上。
优选地,所述的本体的一端还设置有与所述的感应孔相对应的本体孔,且所述的本体孔、感应孔、导向固定孔以及所述的张力调节片之间的间隙在同一直线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不难看出本发明织机引线装置通过感应条的设置可检查断线情况,同时张力调节片的设置可控制纱线所需的张力,进一步提高了织机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织机引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织机引线装置的感应部件工作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织机棱柱2-本体;21-螺栓;22-本体孔;3-感应部件31-感应条;4-张力调节部件;41-按钮;42-张力调节片;43-弹簧;5-导向固定器;51-导向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织机引线装置,它包括织机棱柱1、套设于织机棱柱1上的本体2、固定于本体2的上端的感应部件3、张力调节部件4、以及通过螺钉23固定于本体2一端的导向固定器5,导向固定器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导向固定孔51,张力调节部件4下端的相对位置设置有张力调节片42,感应部件3的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可绕其自身一端旋转旋转预定角度的感应条31,当感应部件3工作时,感应条31旋转至预定角度。
感应部件3的两侧面位置各设置有与感应条31相对应的感应孔。
张力调节部件4还包括设置于张力调节片42上端的伸缩棒、设置于伸缩棒的顶端的按钮41、以及套设于伸缩棒上的弹簧43,且张力调节部件4通过按钮41按压弹簧43且伸缩棒向下压缩来调节张力调节片42张力的大小。
本体2可延织机棱柱1方向上下滑动,且本体2通过螺栓21固定于织机棱柱1上。
本体2的一端还设置有与感应孔相对应的本体孔22,且本体孔22、感应孔、导向固定孔51以及张力调节片42之间的间隙在同一直线上。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吴中布业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吴中布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60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