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OFDM-UWB系统中的符号同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5065.5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1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蒋良成;王海;王捷;杜永强;徐仲宁;李进学;杨金凯;常洪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25/03;H04B1/70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ofdm uwb 系统 中的 符号 同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OFDM-UWB(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ltra Wideband,正交频分复用-超宽带)系统接收机中符号的同步方法。
背景技术
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占用极宽的频谱从3.1GHz到10.6GHz,宽度高达7.5GHz。超宽带技术通过限制发射功率,保持较低的功率谱密度,从而保证不影响现有通信技术的正常使用。在较短距离内,它具有传输速率高、系统容量大、抗多径能力强、功耗低、成本低、功率谱密度低和频谱共存等特点,因此超宽带技术被视作短距离、高速无线连接最具开发潜力的物理层技术之一。由于超宽带引入了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使其拥有了很多OFDM技术的优点,可以有效的对抗多径延迟扩展,频率选择性衰落和良好的抗载波间干扰等特性。
由于OFDM系统对符号同步有严格要求,因此只有做到高精度符号同步才能发挥OFDM-UWB的优势。关于OFDM系统的符号同步方法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数据辅助型。另一类是数据辅助型,即通过训练序列达到同步的目的。目前OFDM-UWB系统的非数据辅助型的符号同步方法研究的很少,即使存在的算法,复杂度高,运算量大,对硬件要求高,同时关于OFDM-UWB系统的数据辅助型算法也很少。根据ECMA-368标准,目前物理层方案是采用发送训练序列,每个OFDM-UWB符号中插入12个导频点。所以本发明是基于数据辅助型的符号同步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OFDM-UWB系统中基于符号内导频序列的符号同步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OFDM-UWB系统中的符号同步方法,该定时方法采用了闭环环路的形式,提出每个符号频域中的经过均衡后的导频序列,将每个导频点和本地导频点的做相关,再对每个导频点进行分数倍间隔的定时补偿,累加补偿后的导频值做为一个符号内的频偏估计值;将接收的符号分组,每连续6个符号分为一组,连续累加6个符号的频偏估计值做为每组符号的频偏估计值;存储每组符号的频偏估计值,存储的长度为8,存储的方式是先进先出;将新得到的每组符号的频偏估计值与存储的最后一个值相关,累加连续8个相关值;取累加值的角度计算频偏的相对变化值foe;根据foe算出定时的整数倍间隔int和分数倍间隔fra;将foe和int反馈给时域中的符号以进行补偿,将fra反馈给频域中的符号以对符号中的点进行补偿。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对时域上每个OFDM-UWB符号的整数倍的跳点补偿;
(2)时域上符号的频偏补偿,包括从定时跟踪反馈回来得到的频偏估计值;
(3)提取每个符号中的导频序列;
(4)定时跟踪。
步骤(4)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41)将符号内每个导频点与本地的导频点进行相关,对每个进行过相关的导频点进行分数倍的定时补偿;
(42)获取累加每个符号内补偿后导频点的值;
(43)获取累加每组符号内符号的频偏估计值,每组符号内的符号数为6。
(44)存储每组符号的频偏估计值,存储的符号组数为8。
(45)获取存储器中刚进来的值与存储器最后一个单元内值的相关值。
(46)获取累加从存储器运算得到的相关值,累加的个数为8;
(47)取累加值的角度计算频偏的相对变化值foe;根据foe算出定时的整数倍间隔int和分数倍间隔fra;将foe和int反馈给时域中的符号以进行补偿,将fra反馈给频域中的符号以对符号中的点进行补偿。
所述频偏估计值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东南大学;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50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