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泡式雾化喷嘴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4020.6 | 申请日: | 201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6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田长青;司春强;邵双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5B1/34 | 分类号: | B05B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泡 雾化 喷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泡式雾化喷嘴,尤其涉及一种可以使用单一工质的气泡雾化喷嘴。
背景技术
随着高密度封装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器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三维(3Dimension,3D)组装技术,使得电子设备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功能强以及单位体积功耗大等特点。然而在取得电子设备高性能及小型化的同时,其散热问题又成为另一突出问题。相当一部分电子器件的失效是由于温度过高引起的,因此在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良好的散热,才能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喷雾冷却系统由于具有换热系数大、温度均匀性好、过热度小、临界热流密度高和低冷却液流量等特点,在高功率电子器件冷却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喷嘴作为雾化的主要装置,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与探索。压力式雾化喷嘴需要很高的压力才能实现较好的雾化;气助式雾化喷嘴耗气率高,噪声大,因此两者都不利于应用在电子器件冷却中。而气泡式雾化喷嘴可以在较小的压力和气体消耗的前提下得到良好的雾化效果。图1为现有技术中气泡式雾化喷嘴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外腔11、内腔12、气孔13以及混合室14。其工作过程为,首先向外腔11内引入液体,向内腔12内引入气体,其次使气体经过气孔13形成气泡,然后,该气泡与来自外腔11的液体一并流入混合室14内进行混合,成为气泡和液体的混合物,最后,该混合物经过嘴部15流出实现气泡式雾化。
上述气泡式雾化喷嘴虽然在较小的压力及气体消耗的前提下可以得到良好的雾化效果,但是由于需要额外引入气体,不易实现闭式循环;在气液流量调节过程中会发生压力变化,使雾化效果不稳定;需要设置进气进液体通道(内腔和外腔)和混合室,因而使喷嘴结构复杂化。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气泡式雾化喷嘴实现闭式循环,提高气液流量比的精确度以及提高雾化效果的稳定性。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泡式雾化喷嘴,包括:
腔体,包括连接的柱形腔体与锥形腔体,所述锥形腔体远离柱形腔体的一端设置为喷嘴形;
气泡生成板,设置在所述柱形腔体内;
调节板,设置在所述柱形腔体内,与所述气泡生成板相连接,
内齿轮压片,设置在所述柱形腔体内,与所述调节板相连接;
外齿轮,部分设置于所述柱形腔体内且与所述内齿轮压片啮合连接,所述外齿轮的中心部设置有手柄。
还包括:中部有孔的定位压板,设置于所述柱形腔体内,通过螺纹与所述腔体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气泡生成板为圆板状结构,所述气泡生成板中部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气泡生成板靠近边缘处的区域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
其中,数个所述通孔均匀排布,位于最外圈的所述通孔排列成正六边形。
所述销孔为一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两端为半球体。
所述调节板包括环形薄片,所述环形薄片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连接柱,两个所述连接柱分别位于所述环形薄片的两侧。
所述内齿轮压片包括轮齿,所述轮齿上开设有若干个均匀排布的销孔,所述销孔的数量与所述调节板的数量相同。
所述销孔为一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两端为半球体。
所述调节板的一个连接柱与所述固定孔连接,所述调节板的另一个连接柱与所述销孔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气泡式雾化喷嘴省却了另外引入气体,易于实现闭式循环;能够轻易调节气液流量及二者比值,可以准确调整雾化均匀度;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气泡式雾化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泡式雾化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气泡生成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调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内齿轮压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柄;2:外齿轮;3:定位压板;4:内齿轮压片;41:轮齿;42:销孔;5:调节板;51:环形薄片;52:连接柱;6:气泡生成板;61:通孔;62:固定孔;7: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泡式雾化喷嘴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的气泡式雾化喷嘴包括:手柄1、外齿轮2、定位压板3、内齿轮压片4、多个调节板5、气泡生成板6以及腔体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40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蚕台
- 下一篇:电力合成器以及微波导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