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蒸发气体的再液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0792.2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5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鲁雪生;顾安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C5/00 | 分类号: | F17C5/00;F17C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周文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化 天然气 汽车 加气站 蒸发 气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化大然气(LNG)蒸发气体(BOG)的再液化装置,特别足一种用于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蒸发气体的再液化装置。该发明也可用于其它类型的LNG储存设施的BOG再液化,属于低温液化气体储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LNG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是汽车最理想的替代燃料之一,在公交汽车和重型车辆上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LNG是天然气经过净化后冷却到露点温度而形成的低温液体,便于储存和运输。LNG用作汽车燃料时,储存于加气站的低温储罐内,可随时为需要补充燃料的车辆加注。
LNG在常压下的温度约-163℃,属于低温液体,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在环境条件的加热作用下,储罐内的LNG将会缓慢地汽化,以一定的速率产生BOG,BOG的数量与储罐的绝热性能有关。另外,LNG加气站运行时,加注系统中的低温泵、流量计、阀件及管路系统,需要用LNG预先冷却,只有系统所有设备温度与LNG温度相当以后,才能正常加注LNG。预冷期间也会产生大量的BOG。这些BOG返回到低温储罐的气相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BOG数量的累积,会使整个LNG系统内的温度和压力上升。
通常情况下,加气站的BOG处理方式有2种:一是如果附近有合适的天然气管网,BOG可连接到管网系统,当压力达到安全泄放的控制压力时,泄压装置开启,把多余的气体泄放进入管网系统。如果附近没有合适的天然气管网,就要采用放空泄压方式将多余的BOG泄放到大气中,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BOG的放空泄压,首先是给加气站带来了经济上的直接损失。其次,天然气作为一种易燃易爆气体,BOG放空会对LNG加气站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LNG产生的BOG属于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0倍。因此,BOG泄放到环境中,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本发明设计的再液化装置,对LNG汽车加气站产生的BOG进行再液化。在已有技术中,传统的天然气液化是采用低温液化的方法,产生低温的方法有复叠式、多级膨胀和混合制冷剂循环等制冷方式,系统比较复杂。而且都是大规模的生产,对于加气站规模的BOG液化,目前尚无相应的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蒸发气体的再液化装置。利用BOG压力较高的特点,将需要液化的BOG作制冷剂,提出了一种单级压缩,单级膨胀加节流的制冷方法,使BOG达到液化的目的。当系统压力达到设计的控制值时,再液化装置自动启动,把系统内多余的BOG液化一部分,使系统内的温度和压力下降,当系统压力降低到要求值时,再液化装置自动停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加气站储罐、压缩机、冷却器、热交换器、节流阀、气液分离器、膨胀机、潜液式低温泵、泄压阀。加气站储罐为圆柱形双层壳体结构的低温储罐,是加气站储存LNG的主体设备。单个储罐储存能力通常在(30~50)m3,加气站LNG储存可以采用单储罐、双储罐或多储罐。储罐内既储存LNG,也储存BOG,BOG处于LNG的液面之上。加气站储罐上方气相出口分别与泄压阀和压缩机进口相连,泄压阀与大气相通。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却器热流体回路的进口相连,冷却器热流体回路的出口分别与热交换器热流体回路进口和膨胀机7进口连接。冷却器的冷流体为水或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流体回路出口通过节流阀与气液分离器上方气相进口相连,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出口通过热交换器的冷流体回路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膨胀机的出口与热交换器冷流体回路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下方的液相出口与潜液式低温泵进口连接,潜液式低温泵液相出口分别与加气站储罐的液相进口或加气机进口连接,潜液式低温泵气相出口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
当系统压力达到0.8MPa时,再液化装置启动。储罐内的BOG被压缩机吸入,压缩至4.0MPa。被压缩后的BOG进入冷却器冷却,用水或空气冷却到常温。从冷却器出来的BOG分为路,一部分进入热交换器继续冷却降温,达到比较低的温度。另一部分进入膨胀机进行等熵膨胀,温度下降,降温后的气体返回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器的冷流体,和BOG进行热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07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基聚合物-聚氨酯预聚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制造胶原蛋白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