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输缓冲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84504.2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2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凯 |
主分类号: | F16H33/02 | 分类号: | F16H33/02;B60K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州市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输 缓冲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动力传输缓冲器是一种在动力接合时进行缓冲并最终无损传递动力的装置。该装置适用于需要通过稳定输出的动力源获得一个无损且线性变化动力的领域,尤其是汽车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在汽车的发动机动力从发动机传输到轮胎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替代现有汽车离合器的功能。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汽车的发动机的动力传输中,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动力缓冲装置来对发动机输出的动力进行缓冲,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避免汽车在起步、换挡等过程中的发生的顿挫感、熄火等问题。在汽车的起步、换挡的过程中,现有大部分汽车,都是通过各种人工或者智能电脑等方式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程度,使离合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产生速度差,摩擦力逐渐增大逐渐减少速度差,最终实现同步,来达到平稳启动汽车或者平稳换挡的目的。这种动力传输的方式,在手动挡的汽车当中,主要通过人为的控制离合器的接合程度来实现,这种办法提高了驾驶员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的劳动量;在自动挡中,则运用更复杂的方式来控制发动机与最终轮胎的差速,自动挡的装置可以节省驾驶员的劳动量,却降低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动力传输缓冲器,一方面不需要驾驶员在汽车的起步、换挡过程中控制离合器的结合程度,另一方面也不会造成汽车动力输出的损失,是一种既方面又经济的动力传输缓冲装置。
发明内容
本装置通过机械装置改造,减少驾驶员在汽车起步、换挡过程中对于离合器的操作,并同时实现动力的经济输出。
本装置所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在传输轴和输出轴的周围设置滚轴,传输轴和输出轴均可以在滚轴上面旋转运动,两者之间用可扭曲缓冲装置(如弹簧)连接,传输轴和输出轴之间,用一个硬外壳进行固定,以便两者之间不会因为可扭曲缓冲装置的扭曲压力而发生相对位移。发动机动力输出时,动力传输至飞盘,然后通过硬连接传输至传输轴,因为传输轴和输出轴之间使用可扭曲缓冲装置连接,所以动力在传输轴和输出轴之间传输时,会因为可扭曲缓冲装置的作用而产生一个速度差,从而使发动机获得一个从小到大变化的阻力,同时给予输出轴一个从小到大的动力输出,这一输出通过其他装置最终传输至汽车轮胎,一方面使汽车可以实现平稳起步,另一方面使发动机不至于因为突然的阻力而熄火。
本装置的诞生,意味着汽车操控方面的一项重要进步,通过在汽车中添加该装置,可以替代部分甚至全部的现有汽车中的离合器功能,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磨损微小、无动力损失等优点。在手动档的汽车中,添加该装置的汽车在起步、换挡时,无需再使用离合器进行离合操作,大大节省了驾驶员的操控复杂度,与此同时,由于汽车离合器是一个易磨损品,而该装置具有价格便宜、永久无磨损(相对于离合器来说),加装该装置的汽车可以降低汽车的日后使用成本;在自动挡汽车中,该装置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添加该装置的汽车因为在动力传输的过程中,没有动力损失,因此相对于现有的自动挡汽车采取的液压动力传输方式节省能量,能够达到节油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是施压器的俯视图
图2是施压器的侧视图
图3是整个装置的正面图
图中:1、输入轴,2、飞轮,3、压盘,4、施压滚轮,、5施压滚轴,6、油门踏板,7、输出轴,8、传输轴,9、分离轴承。
10、可扭曲缓冲装置(大扭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4)是一个可以围绕(5)灵活转动的滚轮
在图3中,(1)连接汽车发动机;(6)连接油门踏板,因为(6)作用的过程中,有弹簧缓冲,所以(6)的活动范围分为2个部分,轻踏(6),(5)即可作用于(4),使(3)和(2)接合,(6)在此路径范围内并不作用于油门,当(6)的路径进行到刚好(3)和(2)接触时,汽车油门开始工作,此时继续深踏(6),(3)和(2)因为有弹簧作用,仍旧保持原位,而此刻汽车油门开始逐渐增加喷油量;(7)连接变速箱;(10)为可以进行扭曲、并且扭曲的幅度越大,阻力越大的可扭曲缓冲装置(弹簧、类似发条一样的钢条也可)。
本装置主要运用于汽车的起步和换挡过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凯,未经李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45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