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与轮毂的套筒联结装置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4361.5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9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屈薛勇;王会玉;张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08 | 分类号: | F16D1/08;F16D1/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邱志贤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辛家***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毂 套筒 联结 装置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联结装置的设计方法,特别是一种轴与轮毂的套筒联结装置的设计方法,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机械传动中轴与轮毂之间联结大多数采用键联结,特别是承载较大转矩时两者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联结。这种配合联结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载荷冲击和疲劳作用引起被联结件(如齿轮、链轮和带齿轴套等)和键等部件损坏,需要更换。而这些部件往往安装时采用热装,拆卸时需采用气割等作业,具有破坏性,造成这些过盈配合联结的轴和轮毂难以拆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与轮毂的套筒联结装置的设计方法,能够方便地实现轴和轮毂的安装和拆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轴与轮毂的套筒联结装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它对采用的弹性钢质制做内轴套和外轴套进行焊接,通过向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形成的油腔注油和放油,造成内轴套和外轴套弹性变形,胀紧或松开轴与轮毂,实现了轴与轮毂的快速方便的安装和拆卸。
所述的一种轴与轮毂的套筒联结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一个圆筒形状内轴套和一个一端带有轴肩的圆筒形状外轴套,内轴套和外轴套长度相同,内轴套的外径小于外轴套的内径,内轴套以同轴方式套装在外轴套内,内轴套和外轴套的两个端面完全焊封;所述外轴套的轴肩内设置有径向的注油口和泄油口,泄油口上端开口于轴肩外表面,下端开口于外轴套内表面,注油口上端开口于轴肩外表面且有一环形台面,内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注油塞,下端通过细长孔与泄油口连通;泄油口内壁设置有螺纹,螺堵螺纹连接在泄油口内壁。
所述内轴套的外表面设置有螺旋状半圆形导油槽,且在靠近端面焊缝的位置,设置有环绕内轴套的半圆形槽,螺旋状半圆形导油槽与环绕内轴套的半圆形槽相通。
所述螺堵上装有挡圈和O型密封圈,螺堵末端为锥面。
所述的内轴套和外轴套是厚度为各自外径与内径之比小于或等于1.1~1.2的钢质套。
所述螺堵是铜质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设计方法采用弹性薄壁钢质制做内轴套和外轴套,通过向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的间隙注油和放油,造成内轴套和外轴套弹性变形,胀紧或松开轴与轮毂,实现了轴与轮毂的快速方便的安装和拆卸。采用本发明的设计方法设计的装置结构简单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易于操作,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是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的螺堵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内轴套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轴套;2、外轴套;3、油腔;4、螺堵;5、挡圈;6、O型密封圈;7、注油口;8、泄油口;9、焊缝;10、轮毂;11、轴;12、细长孔;13、锥面;14、导油槽;15、半圆形槽;16、注油塞。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中没有详细叙述到的结构,其结构与现有的已知结构相同。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轴与轮毂的套筒联结装置包括一个圆筒形状内轴套1和一个一端带有轴肩的圆筒形状外轴套2,内轴套1和外轴套2长度相同,内轴套1的外径小于外轴套2的内径,内轴套1以同轴方式套装在外轴套2内,内轴套1和外轴套2的两个端面完全焊封;所述外轴套2的轴肩内设置有径向的注油口7和泄油口8,泄油口8上端开口于轴肩外表面,下端开口于外轴套2内表面,注油口7上端开口于轴肩外表面且有一环形台面,内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注油塞16,下端通过细长孔12与泄油口8连通;泄油口8内壁设置有螺纹,螺堵4螺纹连接在泄油口8内壁。所述的内轴套1和外轴套2是厚度为各自外径与内径之比等于1.15的钢质套。
内轴套1和外轴套2的两个端面完全焊封,在轴套1和外轴套2的两个端面的间隙内形成焊缝9,这样,内轴套1与外轴套2之间形成油腔3。外轴套2的一端带有轴肩,在轴肩径向开有注油口7和泄油口8,带有密封挡圈5、O型密封圈6的螺堵4(如图3所示)与泄油口8螺纹连接,泄油口8下端开口与油腔3相通,注油口7经过细长孔12与泄油口8相通。所述螺堵4为铜质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43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