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膜、组件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5587.0 | 申请日: | 2005-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7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克林顿·L·琼斯;布兰特·U·科尔布;戴维·B·奥尔森;埃米莉·S·根纳;尚德恩·D·哈特;迈克尔·S·格勒斯;约翰·T·考厄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B5/04;C08L10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丁业平;戚秋鹏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组件 显示装置 | ||
1.一种组件,该组件包含第一微结构化光学膜,该第一微结构化光学膜与非结构化的反射偏振膜靠近,并且由所述第一膜和所述偏振膜构成的组件所具有的增益为至少2.5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化光学膜具有由基本上平行的棱柱构成的图案,所述反射偏振膜具有透光轴,并且所述微结构化光学膜的所述棱柱与所述反射偏振膜的所述透光轴垂直。
3.一种具有微结构化表面的光学膜,该光学膜包含可透光的聚合物材料,其中,所述的膜是单片相对增益为至少2.46的反射偏振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结构化表面具有由基本上平行的棱柱构成的图案,所述棱柱与具有透光轴的反射偏振底层结合在一起,其中,所述棱柱与所述反射偏振膜的所述透光轴垂直。
5.一种组件,该组件包含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结构化光学膜,该微结构化光学膜与第二光学膜靠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光学膜为转向膜、偏振膜、扩散膜或其组合。
7.一种组件,该组件包含微结构化反射偏振膜,该微结构化反射偏振膜与基本上非偏振的微结构化光学膜靠近,并且,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的相对增益为至少3.33。
8.一种光学膜组件,该组件包含具有微结构化表面的第一光学膜,该第一光学膜由包含至少10重量%无机纳米颗粒的可透光的聚合物材料构成,其中,所述第一膜与第二光学膜靠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膜选自:基本上非偏振的光学膜、微结构化反射偏振膜、非结构化反射偏振膜、吸收偏振片、转向膜、扩散膜、及其组合。
10.一种具有微结构化表面的光学膜,该光学膜包含可透光的聚合物材料,其中,所述的膜包含可聚合组合物的反应产物,该可聚合组合物包含一种或多种烯键式不饱和单体和至少10重量%的无机纳米颗粒,其中所述可聚合组合物对波长为450nm的光的吸光度小于2.5,并且对波长为约575nm到800nm的光的吸光度小于1。
11.一种具有微结构化表面的光学膜,该光学膜包含可透光的聚合物材料,其中,所述的膜包含可聚合组合物的反应产物,该可聚合组合物的折射指数为至少1.61,并且对波长为450nm的光的吸光度小于2.5,对波长为约575nm到800nm的光的吸光度小于1。
12.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
(a)照明设备,该照明设备具有发光表面;和
(b)由权利要求3-4、10或11中的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光学膜,该光学膜被布置为与所述发光表面靠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照明装置为背光显示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照明装置为背光液晶显示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为手持装置、计算机显示器或电视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含具有透光轴的吸收偏振片,该吸收偏振片与微结构化光学膜靠近,所述微结构化光学膜具有由基本上平行的棱柱构成的图案,并且所述棱柱与所述吸收偏振片的所述透光轴基本上垂直。
17.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
(a)照明设备,该照明设备具有发光表面;和
(b)由权利要求1-2或5-9中的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光学膜组件,该组件被布置为与所述发光表面靠近。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照明装置为背光显示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照明装置为背光液晶显示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为手持装置、计算机显示器或电视机。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含具有透光轴的吸收偏振片,该吸收偏振片与微结构化光学膜靠近,所述微结构化光学膜具有由基本上平行的棱柱构成的图案,并且所述棱柱与所述吸收偏振片的所述透光轴基本上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558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射用核糖核酸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