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K形节点复合加载试验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64850.4 | 申请日: | 201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8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曹万林;沈松;张建伟;段修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M19/00 | 分类号: | G01M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魏聿珠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点 复合 加载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K形节点复合加载试验装置,属于自平衡加载实验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K形节点加载试验大都采用反力墙和反力架,而采用这种反力墙和反力架的实验方式会导致试件安装困难,实验中K形节点受其它干扰较多,传力不清晰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K形阶段加载试验安装困难,加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K形节点复合加载试验装置,该实验装置属于自平衡实验装置,该试验装置不仅试件安装方便,而且施加荷载准确,加载效果理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本装置包括底板1、第一顶板2、第二顶板3、第一侧板系4、第二侧板系5、封板6。底板1和顶板上预留地锚螺栓孔7,第一侧板系4下端垂直固接于底板1上,第一顶板2垂直固接于第一侧板系4上;第二侧板系5下端垂直固接于底板1上,第二顶板3垂直固接于第二侧板系5上。在左侧的封板6垂直于底板1与顶板并与侧板系一并固接,右侧封板6对称布置,顶板预留混凝土灌注孔11,混凝土12通过混凝土灌注孔11灌注。
如上所述的第一侧板系4与第二侧板系5之间的形成凹槽,封板6上预留有第三螺栓孔10,两个加载千斤顶放入凹槽,千斤顶端部通过螺栓与封板6连接。
如上所述的第一侧板系4板侧预留有第一螺栓孔8和第二螺栓孔9,试件通过螺栓与第一侧板系4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复合加载试验装置,属于自平衡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将加载千斤顶安装和试验件安装固定于内部,从而通过千斤顶对试验件施加双向荷载,试验件在加载装置内部有充足的变形空间,充分模拟K形试件的实际工况,结构简单,施加荷载准确,加载效果理想。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K形节点复合加载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K形节点复合加载实验装置的底板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K形节点复合加载实验装置的顶板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K形节点复合加载实验装置的内部构造图;
图5:本发明的K形节点复合加载实验装置的第一侧板系示意图;
图6:本发明的K形节点复合加载实验装置的第二侧板系示意图;
图7:本发明的K形节点复合加载实验装置的封板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第一顶板,3、第二顶板,4、第一侧板系,5-第二侧板系,6、封板,7、地锚螺栓孔,8、第一螺栓孔,9、第二螺栓孔,10、第三螺栓孔,11、混凝土灌注孔,12、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底板1、第一顶板2、第二顶板3、第一侧板系4、第二侧板系5、封板6。第一侧板系4和第二侧板系5有数块钢板拼接而成,其形状如图5,图6所示。第一侧板系4下端垂直固接于底板1上,其下端边缘与底板1一侧边缘重合,如图4所示;第一顶板2垂直固接于第一侧板系4上。第二侧板系5下端垂直固接于底板1上,其下端边缘与底板1一侧边缘重合如图4所示;第二顶板垂直固接于第二侧板系上5。封板6在左侧与垂直于底板1与顶板并与侧板系一并固接,右侧封板6对称布置,如图1所示。封板上预留第三螺栓孔10。两个千斤顶放入凹槽中,端部分别与两块封板通过螺栓连接,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系上留有第一螺栓孔8和第二螺栓孔9顶板预留混凝土灌注孔11,如图1和图5所示,这样螺栓穿过螺栓孔将K形节点试件固定于加载装置上。K形节点两肢分别于千斤顶连接。混凝土12通过混凝土灌注孔11灌注,如图2所示。混凝土的浇灌范围如图4所示。底板1和顶板上预留地锚螺栓孔7,如图2和图3所示,实验时地锚螺栓穿过地锚螺栓孔7将加载装置固定,同时地锚螺栓也可以现在加载装置的变形。更好的模拟K形节点的实际工况。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1)底板1是由钢板拼接成一整块钢板,上预留有地锚螺栓孔,地锚螺栓孔位如图2所示。
2)第一侧板系4是由钢板拼接而成,其上预留有固定试件所需的第一螺栓孔8和第二螺栓孔9,如图5所示。第二侧板系5是由钢板拼接而成,如图6所示。
3)第一顶板2和第二顶板3是由钢板拼接成的整块钢板,其上预留有混凝土灌注孔11,如图3所示。
4)封板6是由钢板拼接而成的长方体,其上留有第三螺栓孔10,如图7所示。
5)第一顶板2垂直固接于第一侧板系4上;第二侧板系5下端垂直固接于底板1上,第二顶板垂直固接于第二侧板系上5。封板6在左侧与垂直于底板1与顶板并与侧板系一并固接,右侧封板6对称布置,如图1所示。
6)拼装完成后从混凝土灌注孔11浇灌混凝土12,如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48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