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扶正抗癌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0428.1 | 申请日: | 201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0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郑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国红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35/00;A61K35/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扶正 抗癌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是一种扶正抗癌的中药,能提高人的免疫力。
背景技术
癌症是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且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一再提前。目前主要靠手术治疗。中医学博大精深,早在距今约3500多年的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记有“瘤”的病名。该字由“广”及“留”组成,说明了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病理认识。中国中医学认为:癌症是“症瘕”、“积聚”、“噎膈”等“证”的范畴,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东汉的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区别进一步发展了《难经》的论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不但分门别类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和症状,如“症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等病证,而且还论述了病因、病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癌的中药,根据扶正中的医理论,将褚药配合,用于提高手术后的免疫力,防止癌症的转移。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扶正抗癌的中药,有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黄芪25-30 白术15-18 茯苓15-18 郁金10-15 白花蛇草25-30 半枝莲25-30 薏苡仁25-30 浙贝母10-15 白芥子10-15 太子参20-25 青皮12-15 黄芩10-15 甘草6-8 鳖甲15-20。
各原料药重量份优选为:黄芪30 白术15 茯苓15 郁金10白花蛇草30 半枝莲30 薏苡仁30 浙贝母10 白芥子10 太子参20 青皮12 黄芩10 甘草6 鳖甲15。
药理分析:黄芪增强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增强免疫力和造血功能。白花蛇草和薏苡仁具有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功能。浙贝母清热,散结解毒,除瘰疬,疮疡肿毒。太子参是补虚药,补气药,功效是补益脾肺,益气生津。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上述褚药配伍能扶正祛邪,用于提高手术后的免疫力,防止癌症的转移。
本发明可用各种常规的中药制备方法制备成各种剂型,如膏剂,丸剂,水剂,冲剂等,均不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上述褚药配伍能扶正祛邪,用于提高手术后的免疫力,防止癌症的转移。
具体实施方式
配方:(一日量)
黄芪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郁金10g 白花蛇草30g
半枝莲30g 薏苡仁30g 浙贝母10g 白芥子10g 太子参20g
青皮12g 黄芩10g 甘草6g 鳖甲15g。
制备成水剂:用水煎的方法加水连续煮2次,将2次药液混合。
服用方法: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药一年。
案例:张女士:年龄39岁,后期乳腺癌,手术后服本药一年,至今5年,经检查,一切正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国红,未经郑国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04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边形陶瓷无机膜的连接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