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肛门接便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57726.5 | 申请日: | 201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9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穴;刘宝华;于瑞英;李光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447 | 分类号: | A61F5/447;A61F5/4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42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肛门 接便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人工肛门接便器。
背景技术
直肠癌和结肠癌等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癌症中发病率较高。直肠癌和结肠癌的治疗中,手术治疗最为普遍和有效。在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需要从腹部植入人工肛门,人工肛门一般于术后肠功能恢复后开放,采用接便容器(普遍采用软袋)盛接粪便;将接便容器口贴放于造瘘口处盛接粪便,接便容器一般采用胶布粘接在腹部,排出粪便后由于胶布粘接不稳,接便容器容易脱落,造成腹部切口或者造瘘口污染,并对护理造成麻烦。而且由于胶布等固定手段着力小,容器口与外界形成不了较好的密封,同样会导致粪便外漏,造成污染,影响病人的生活以及正常的护理。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人工肛门用接便器进行改进,术后以及恢复过程中使用时,能够较好的与外界形成密封并且连接稳固,使病人的生活较为方便,并降低护理的难度,避免对周围环境以及造瘘口和腹部切口造成污染,使病人能够顺利康复,降低治疗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肛门接便器,术后以及恢复过程中使用时,能够较好的与外界形成密封并且连接稳固,使病人的生活较为方便,并降低护理的难度,避免对周围环境以及造瘘口和腹部切口造成污染,使病人能够顺利康复,降低治疗成本。
本发明的人工肛门接便器,包括接便容器和平板形束带,平板形束带为可扣接的腰带结构,所述接便容器包括分列平板形束带的两平板表面的密封环口和袋体,密封环口和袋体穿过平板形束带连通并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密封环口为紧贴平板形束带内侧平板表面的环形片结构;
进一步,所述密封环口由穿过平板形束带得中心管连通于袋体,中心管尾端径向向外折弯形成夹持部,夹持部贴在平板形束带外侧平板表面;
进一步,所述袋体开口为弹性结构并被夹于夹持部与平板形束带外侧平板表面之间;
进一步,所述袋体开口设置卡接头,夹持部设置与卡接头卡接的卡接槽;
进一步,所述密封环口由硬质材料制成,密封环口与人体接触的表面设置柔性密封层或者柔性环形密封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人工肛门接便器,采用腰带形束带结构,结合设置密封环口的接便容器,使用时捆扎在病人腹部,密封环口紧压使用者腹部,与外界形成良好密封,人工肛门伸入接便容器,因此,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能够较好的与外界形成密封并且连接稳固,使病人的生活较为方便,并降低护理的难度,避免对周围环境以及造瘘口和腹部切口造成污染,使病人能够顺利康复,降低治疗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向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B处放大图;
图5实施例二夹持部卡接槽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袋体上卡接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向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人工肛门接便器,包括接便容器和平板形束带1,平板形束带1为可扣接的腰带结构,如图所示,束带设置粘扣11和粘扣12形成腰带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扣接方式,均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接便容器包括分列平板形束带1的两平板表面的密封环口2和袋体3,密封环口2和袋体1穿过平板形束带1连通并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环口2为紧贴平板形束带内侧平板表面的环形片结构;利于增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保证密封效果,且患者使用增加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环口1由穿过平板形束带得中心管21连通于袋体,中心管21尾端径向向外折弯形成夹持部22,夹持部22贴在平板形束带1外侧平板表面,外侧是指束带使用时相对人体向外的一侧;使密封环口2能够较为牢固的设置在平板形束带1上,避免脱落造成不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袋体3开口31为弹性结构并被夹于夹持部22与平板形束带1外侧平板表面之间;使用时把袋体3的开口31套在夹持部22与平板形束带1之间,拆卸和安装简单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环口2由硬质材料制成,密封环口2与人体接触的表面设置柔性密封层23或者柔性环形密封条,本实施例采用密封层结构;增加密封性能和患者的舒适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77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野外担架全向自平衡救护车
- 下一篇:医用超声成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