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胶框、背光模块、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4664.2 | 申请日: | 2010-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9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17/10 | 分类号: | F21V17/10;F21S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姜燕;陈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框 背光 模块 显示装置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胶框,特别涉及一种当显示装置遭外力冲击时,可有效减少显示面板的冲击力的胶框。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的局部剖面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包含一背光模块10、一显示面板12以及一金属框架14。背光模块10包含一背光元件100以及一胶框102。一般而言,背光元件100可由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反射板、扩散板、菱镜片、偏光板等组成。胶框102设置在背光元件100的周围。显示面板12可为液晶显示面板,设置于胶框102上。金属框架14则设置于显示面板12与背光模块10上。
如图1所示,胶框102包含一主体1020以及自主体1020延伸出的一突出部1022。主体1020具有一水平面1024,且突出部1022具有一垂直面1026。此外,显示面板12具有一水平承靠面120以及一垂直承靠面122。当显示面板12组装于胶框102上时,水平承靠面120抵接于水平面1024,且垂直承靠面122抵接于垂直面1026。由于上述的胶框102的结构设计并不具有缓冲作用,显示装置1在冲击测试过程中,显示面板12的玻璃基板四周常常会受到过大的冲击力,而分离或形成破片,使得显示装置1常常无法通过冲击测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胶框、包含此胶框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当显示装置遭外力冲击时,本发明的胶框可有效减少显示面板的冲击力,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胶框包含一主体以及自主体延伸出的一突出部。主体具有一第一水平面、一第二水平面、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其中第一水平面与第二水平面相对。突出部具有一第一垂直面以及一第二垂直面,其中第一垂直面与第二垂直面相对。第一凹槽连接第一垂直面与第一水平面,而第二凹槽连接第二垂直面与第二水平面。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含一背光元件以及一如上所述的胶框。胶框设置于背光元件的周围。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含一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块、一显示面板以及一金属框架。显示面板设置于胶框上。显示面板具有一水平承靠面以及一垂直承靠面,其中水平承靠面抵接于第一水平面,且垂直承靠面抵接于第一垂直面。金属框架设置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上。金属框架具有一水平对应面以及一垂直对应面,其中水平对应面隔空对应于第二水平面,且垂直对应面隔空对应于第二垂直面。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一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块;组装一显示面板至胶框上,其中显示面板具有一水平承靠面以及一垂直承靠面,使得水平承靠面抵接于第一水平面,且垂直承靠面抵接于第一垂直面;以及组装一金属框架至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上,其中金属框架具有一水平对应面以及一垂直对应面,使得水平对应面隔空对应于第二水平面,且垂直对应面隔空对应于第二垂直面。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于胶框的突出部两侧设置两凹槽,当突出部受到显示面板的冲击力时,突出部会向显示面板的反方向弯曲变形,以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对胶框的冲击力。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外观图。
图3为图2中的显示装置沿X-X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搭配图4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胶框的放大图。
图7至图11为五种胶框的模拟与冲击测试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3 显示装置 10、30 背光模块
12、32、P 显示面板 14、34 金属框架
100、300 背光元件 102、302、A、胶框
B、C、D、E
120、320 水平承靠面 122、322 垂直承靠面
340 水平对应面 342 垂直对应面
1020、3020 主体 1022、3022 突出部
1024 水平面 1026 垂直面
3024 第一水平面 3026 第二水平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46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烧系统流量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卷绕保温筒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