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心风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1046.2 | 申请日: | 2010-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4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严润杰;栗林宏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D29/28 | 分类号: | F04D29/2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心 风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风扇。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第2940301号公报所公开的离心风扇包括电动机、与电动机的旋转轴连结并旋转的叶轮。叶轮具有将从朝向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开口的吸引口吸入的空气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喷出的多个喷出口。另外,叶轮包括与旋转轴连结并向旋转轴的径向延伸的轮毂、与该轮毂的外周部对置且在中心部具有吸引口的护罩(shroud)、在轮毂的外周部和护罩之间且在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的多片叶片。在位于相邻的两片叶片的径向外侧的各个端部间具有一个喷出口。并且,为了降低噪音,在该离心风扇的多片叶片上,且在负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分别设有随着从吸引口侧朝向对应的一个喷出口而变大的圆弧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40301号公报
然而,使用以往的离心风扇的结构在降低噪声方面存在界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降低相对于风量的静压值(风量、静压特性)的状态下使噪音比以往小的离心风扇。
本发明的作为改良对象的离心风扇具备电动机和叶轮。叶轮连结在电动机的旋转轴上并进行旋转、且具有将从朝向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开口的吸引口吸入的空气向旋转轴的径向喷出的多个喷出口。该叶轮包括与旋转轴连结且沿旋转轴的径向延伸的轮毂、与轮毂的外周部对置且在中心部具有吸引口的护罩、在轮毂的外周部和护罩之间且在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片叶片。在位于相邻的两片叶片的径向外侧的各个端部间具有一个喷出口。在本发明中,在多片叶片上,在正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分别设有随着朝向对应的一个喷出口而曲率逐渐变小的弯曲部或者圆弧部。若具体确定此处所述的弯曲部或者圆弧部,其是指朝向旋转方向以及径向外侧凹陷且具有随着从吸引口或者吸引口附近的部分朝向喷出口而曲率变小且构成正压面的一部分的弯曲面的鼓出部。
而且,在轮毂的外周部、相邻的两片叶片中的一个叶片的正压面、相邻的两片叶片中的另一个叶片的负压面和护罩之间形成流路。在考虑该流路的情况下,所述弯曲部具有以随着朝向喷出口而弯曲面的靠近护罩的表面部分与轮毂的外周部之间的最短距离逐渐变短的方式向流路内鼓出的形状。
若在正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设置这样的弯曲部或者圆弧部,与在负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设有弯曲部即圆弧部的以往的离心风扇相比,能够在不降低静压的状态下降低噪音。
本申请的发明人等,发现如以往那样的在负压面侧(负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设有圆弧部的情况下,在降低噪音方面存在界限。因此,虽然是以往的技术中被完全否定的结构,发明人等还是在正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设置弯曲部或者圆弧部而进行各种实验。其结果是,发现若在正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设置圆弧部,则能够在不降低相对于风量的静压的值(风量-静压特性)的状态下使噪音比以往小。可以想到这是因为,与在负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设置弯曲部或者圆弧部相比,在正压面和护罩之间的角部设置弯曲部或者圆弧部能够使空气更加顺畅地流动。
设在弯曲部的弯曲面的最大曲率半径优选为R4(即曲率半径为4mm)以上R18(曲率半径为18mm)以下。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最大曲率半径是指随着朝向对应的一个喷出口而变小的弯曲部或者圆弧部的各部分的曲率中曲率变得最小时的曲率半径,位于最靠近喷出口的位置的弯曲部或者圆弧部的部分的曲率半径为最大曲率。若最大曲率半径减小为R4,与以往的离心风扇相比将无法充分降低噪音。若最大曲率半径增大为R18,则喷出口的空气阻力变大,空气不能顺畅地流动。
多片叶片超过护罩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即,叶片的内侧端部向与吸引口对置的空间区域内延伸。除弯曲面以外的正压面优选为朝向旋转方向凸出地弯曲的弯曲面。如果这样,则具有能够积极地抑制噪音值上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扇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离心风扇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试验所用的离心风扇的风量和静压的关系以及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机
3叶轮
7旋转轴
25轮毂(hub)
27护罩
29叶片
29a正压面
29b负压面
43吸引口
47喷出口
49圆弧部(鼓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洋电气株式会社,未经山洋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10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