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物透气单元及透气屋顶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38886.5 | 申请日: | 2010-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7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鸿森 |
| 主分类号: | E04D13/17 | 分类号: | E04D13/17;E04D3/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透气 单元 屋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建筑物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建筑物透气单元及透气屋顶结构崭新设计,具有可提供良好的热空气对流结构,来降低室内温度。
背景技术
对于日照充足的地区,白天因受日光照射,建筑物直接吸收太阳光的热能,使室内温度居高不下,且因建筑物本身散热效能不佳,以致热能不易散去,纵夜晚来临时,室内温度下降仍有限,然开启室内空调却因目前高涨的电价以及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且强调节能减碳的环保要求下,实造成消费者不小的负担,亦不具环保概念。
常用建筑物的散热技术,以获中国台湾专利者为例,公告第M362261号“水循环流动散热之屋顶结构”专利(2009年08月01日专利公告资料参照),其是设成由上片、下片密封结合一体所构成,上片、下片设成相互对应的构造,上片、下片设有间隔的数条隔墙,而形成有数条槽道,各槽道两端具有使相邻槽道相通的连通道,且最前端的槽道设有入水孔,最后端的槽道则设有出水孔,上片、下片密封结合时,其各隔墙亦相互密封结合,而形成水可由入水孔输入、循序流通各槽道,水得吸收太阳照射于上片、下片的热温,再由出水孔排出,集中收集再利用。公告第M361526号“环保防火降温浪板结构”专利(2009年07月21日专利公告资料参照),其结构包含:一体成型浪板,浪板上设有复数强化结构之凸肋,凸肋可卡固于钢架上凹槽,浪板可结合钢架成为一浪板迭置结构,可迭置在另一浪板迭置结构的凸肋上固定,迭置完成之后可利用底层浪板迭置结构结合的钢架固定于钢骨上,其迭置空间内可提供热空气对流,降低室内温度。公告第M355970号“建筑物降温装置”专利(2009年05月01日专利公告资料参照),其主要包括复数个喷水头、复数组回收管路、一供水端、一储水装置及一抽水马达所组成,其中,复数个喷水头分别组设于建筑物的屋顶上的适当位置(或建筑物外墙亦可),而复数组回收管路则组设于屋檐边,且与储水装置连接,且储水装置分别连接一供水端与抽水马达,再者抽水马达连接复数个喷水头;当喷水头作动时,其所喷出的水部分会洒在屋顶上,达到降温的效果,且洒在屋顶上的水会流向屋檐,并流进回收管路所连接的储水装置内,再通过抽水马达将水源抽送至各个喷水头,以此回收所洒落屋顶的水,达到降温及节省水源的功效。公告第M 343692号“屋顶通风构造”专利(2008年11月01日专利公告资料参照),其是于屋顶下方设有固定于房屋结构的钢架,并于屋顶上方设有适当高度且可供空气流通的骨架,骨架与屋顶下方的钢架固定,于屋顶上方的骨架上铺设有盖板,盖板与屋顶间形成一供空气流通的空间,此空间于空气流通的通风口设有阻挡异物进入空间的隔网。公告第566453号“透气式的屋顶结构”专利(2003年12月11日专利公告资料参阅),其是于屋顶中脊两侧设置数横梁,横梁上间隔设置数片第一层浪板,而在数片第一层浪板上方设置数垫高件,垫高件上设置数片间隔排列的第二层浪板,第二层浪板与第一层浪板形成一高度差,各片第二层浪板设置在数片第一层浪板的间隔位置上方,第二层浪板侧端与横梁上所设置的第一层浪板侧端形成一段重迭区域,此重迭区域中形成透气区间。
现有技术利用马达风扇或自然对流原理,于铁片屋增设一抽风装置或洒水系统,此举虽然可将室内热空间快速排出或冷却效果,但此乃属一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日照是持续不断的,利用马达风扇及洒水系统的电能消耗,对消费者而言亦是不容忽视的经济负担,且屋顶加装抽风装置或洒水系统更显得突兀而破坏既有建筑物的美观问题。又在建筑施工中,屋顶结构设计除了要考量美观耐用及防水问题以外,透气性设计,亦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以浪板铺设作为屋顶结构者,因其吸热及罩设于厂房顶端,常使厂房内部形成闷热不透气,而过去屋顶结构的透气性作法,是设计成阁楼式的太子楼结构,时至今日,则是在屋顶上打孔加工浪板,或是在浪板上加装螺旋风车的吸引器,来作为厂房内部空间的透气性散热效果,然而,设置太子楼的成本昂贵,打孔加工浪板会造成浪板强度遭到破坏,而在浪板上加装螺旋风车的作法,又会形成大形突出物,影响屋顶结构的整体美观性,再者,打孔加工浪板的透气性不佳,设置螺旋风车又仅在该处形成局部区域的透气效果,透气效率依然有限。以上即为常用技术的缺失,为业界亟待克服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透气单元及透气屋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鸿森,未经张鸿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88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