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流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4827.0 | 申请日: | 201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9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覃奀壵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国力真空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04 | 分类号: | H01H50/04;H01H51/29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自动控制断续的电子元件,尤其是一种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直流接触器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敞开式的结构,另一种是采用塑料进行密封:
敞开式结构的触点暴露在空气中,只能用于电压较低的场合,一般工作电压不超过100VDC;
塑料密封基本上实现了将接触器的触点密封在保护气氛中的目的,但是由于塑料本身的性能影响,塑料与金属之间的密封的可靠性较低,并且不能承受高温以及冷热冲击;其次,传统塑料密封的接触器的用户连接电缆,需要弯折以适应较高的安装螺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接触器,提供了可靠的密封性和良好的温度适应性。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设于密封金属外壳内的动接触点、静接触点、静磁极、动铁心和线圈,密封金属外壳外设有塑料外壳,连接导通静接触点的外部接线柱固定定位在塑料外壳上,线圈的引出线、静接触点与密封金属外壳之间通过密封陶瓷密封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圈的线圈引出线、静接触点与密封金属外壳之间通过密封陶瓷密封固定的结构为:所述密封陶瓷上面焊接有一圈靠近密封陶瓷外缘的金属连接圈,该金属连接圈与密封金属外壳下部开口处固定焊接;所述密封陶瓷对应线圈引出线和静接触点的部位开孔:对应线圈引出线的孔内焊接有内空间与线圈引出线外形配套的过渡套,线圈引出线固定穿置在所述过渡套中;对应静接触点的孔内焊接有过渡螺套,静接触点呈底面开口的中空柱体且其内空间与过渡螺套外形配套,该静接触点固定套设在所述过渡螺套上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陶瓷为平片式圆形结构;所述过渡套、过渡螺套、线圈引出线和静接触点的截面皆为圆形,密封陶瓷采用平片式圆形结构,与之相对应的金属零件均为圆形截面,容易加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陶瓷为耐高温陶瓷材料;所述过渡螺套和过渡套为耐高温金属材料,采用陶瓷金属化工艺将陶瓷与金属零件在高温下以钎焊的方法焊接在一起,故所有参与密封的材料均使用能耐高温的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部接线柱固定定位在塑料外壳的外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部接线柱连接导通静接触点的结构是:所述过渡螺套底面与塑料外壳底面持平,该过渡螺套自底部螺接有内部固定螺钉,该内部固定螺钉的螺帽与过渡螺套的底面之间紧压固定有过渡导电片,该过渡导电片紧贴塑料外壳底面且其外缘位于塑料外壳外侧,外部接线柱固定穿置在所述过渡导电片位于塑料外壳外侧的部位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部接线柱固定穿置在所述过渡导电片位于塑料外壳外侧的部位上的结构为:该外部接线柱为一配有螺帽的螺钉,该螺钉自下而上穿设入所述过渡导电片,螺帽于过渡导电片的上方与螺钉螺接,用户连接电缆通过螺钉与螺帽的旋紧而紧压连接于螺帽与过渡导电片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设有一固连密封陶瓷的塑料底板,该塑料底板位于过渡导电片底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静接触点与外部接线柱的结构改进,使直流接触器适用陶瓷密封结构,提供了可靠的密封性和良好的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其次,利用过渡导电片将外部接线柱引至塑料外壳外侧,方便用户连接电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密封陶瓷部位的封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对比的采用塑料密封的接触器典型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用户连接电缆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对比的采用塑料密封的接触器的用户连接电缆方式示意图;
本发明部分附图标号:
70——密封塑料; 80——安装孔;
90——用户连接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设于密封金属外壳10内的动接触点1、静接触点2、静磁极3、动铁心4和线圈5,密封金属外壳10外设有塑料外壳20,连接导通静接触点2的外部接线柱6固定定位在塑料外壳20上,线圈5的引出线50、静接触点2与密封金属外壳之间通过密封陶瓷7密封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国力真空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国力真空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4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