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度诱导高雄性率吉富罗非鱼苗的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4607.8 | 申请日: | 2010-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9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徐跑;何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徐士金 |
地址: | 21408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诱导 雄性 率吉富 罗非鱼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性别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吉富罗非鱼苗雄性比例的一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鱼类的雌、雄个体存在生长速度差异,在水产养殖中常采用这种单性养殖来提高产量。罗非鱼的雄性比雌性生长要快,相同条件下快30%-50%,所以养殖罗非鱼时尽量提高雄性率。提高罗非鱼雄性率的方法有:一、通过品种间杂交提高雄性率,如,奥尼杂交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雄性率可达到90%以上;二、在苗种某一阶段投喂含有性激素的饲料,也能提高雄性或雌性的百分率。目前,养殖的新品种吉富罗非鱼,是从尼罗罗非鱼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的一个新品系,他具有生长快,体型好,肉质细嫩等特点,深受养殖户的喜爱,成为罗非鱼养殖的替代品种。但是吉富罗非鱼在自然群体状态雌雄比例接近1∶1,因此提高吉富罗非鱼的雄性率还可大幅度提高产量,提高雄性率的另外一个好处可消除雌、雄在一起繁殖所产生大量鱼苗与成鱼争水、争饵的矛盾。
吉富罗非鱼与其它罗非鱼杂交的产苗效率低,雄性率不够高,杂交也改变了吉富罗非鱼特有的优良性状;采用激素诱引雄性鱼的食用安全性不易被人们接受,一些国家禁止使用性激素。
水体温度高低对鱼类性别分化能产生重要影响,温度诱导水产动物性别分化的机理尚处于探索之中,但较为认同的看法是:温度能影响体内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产生,在雄激素作用下,鱼会趋向雄性分化;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鱼会趋向雌性分化。在激素的产生过程中,有一系列的酶参与其中反应,其中芳香化酶在雌、雄激素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酶促反应必须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高温或低温可能通过影响芳香化酶的催化作用,最终影响鱼体内雌、雄激素的产生,并展望用温度来诱导雌、雄单性别鱼用于生产养殖的前景。本发明通过人工控制鱼苗培育的水温条件,提高吉富罗非鱼后代的雄性率,体现高雄性率吉富罗非鱼的生产优势。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吉富罗非鱼繁殖后代的雄性率,发挥高雄性吉富罗非鱼的养殖优势,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水温控制来提高吉富罗非鱼后代雄性率的人工育苗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雄性率,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简单易行,适合一般罗非鱼苗育种场使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度诱导高雄性率吉富罗非鱼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一、培育池准备。采用水泥池,大小适宜操作,一般面积为10-40平方米,池深1米,注排水方便。二、鱼苗来源。按照传统育苗方法,在罗非鱼的繁殖季节,从鱼苗育种池捕捞的鱼苗,用筛水花鱼苗的筛子过筛,筛出的鱼苗即可进行温度培育处理;工厂化孵化出的鱼苗,孵出后卵黄囊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消失后,就可开口摄食,此时即可进行温度培育处理。三、注水和放苗。井水或曝气自来水,水质清新无污染,先浅注50厘米,放入鱼苗,每平方米放苗2-3万尾,放苗时水温差不超过5℃。四、温度处理和饲养管理。1、温度处理。鱼苗放入后用温度控制器进行加温,控制温度在32-36℃,在水泥池上面覆盖薄膜保温。以后每日加水2厘米,随着鱼苗成长加深至80厘米。加水时防止水温低于32℃。2、饲养管理。在水温32-36℃时,进行投喂饲料,开始投喂半固体饲料,一周后改投粉剂饲料。人工充气,保持水体溶解氧4mg/L以上,pH8.0以上,连续饲养15天。此时鱼苗可转入池塘进行培育。这样培育的鱼苗雄性率达到90%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雄性罗非鱼的生长速度比雌性快30%至50%,即使按照最低标准30%来计算,本发明使吉富罗非鱼的雄性率由原来50%提高到90%以上,提高四十个百分点,这样能使吉富罗非鱼的产量比原来要提高10%以上。同时由于雌性比例的大量减少,在养殖池塘内,繁殖出的幼苗大大降低,避免了幼鱼与成鱼争水争饵的矛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46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