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炉冲渣水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1161.3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0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应宝华;丁佳;梅艺;闵廷明;唐旭东;胡玲玲;朱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C02F1/00;C21B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水处理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炼铁领域的水处理方法及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高炉冲渣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高炉冲渣水通过重力自流入冲渣泵房平流沉淀池及渣滤池处理后再送回高炉。随着高炉冶炼强度的增加,加上原料发生了变化(为了降低成本,较多使用了品位较低的铁矿),致使高炉需要的冲渣水量增大,冲渣水回水的含渣量增大,已超出原有系统的处理能力。目前,高炉冲渣水处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高炉冲渣回水已超过原平流沉淀池和渣滤池设计处理能力,造成冲渣水外排,严重影响回水泵站生产;(2)平流沉渣池与渣滤池连接的渣沟长,造成渣沟结垢、堵塞,且不易清淤,回水漫溢;(3)冲渣泵房原设计未考虑冲渣水的降温处理,致使冲渣水水温高,在冬季炼铁厂渣池上空水雾太大影响了行车驾驶员安全视距,严重威胁抓渣及周围铁路的运行安全,不能满足炼铁厂高炉生产的需要。
改造高炉冲渣水处理系统主要存在的难点有:(1)多座高炉共用一个冲渣水处理系统,难以同时停产改造;(2)因总图条件受限,冲渣水系统不能进行大规模改造或新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高炉冲渣水处理方法及系统,可以解决冲渣水外排的问题,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高炉冲渣水处理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冲渣泵房的冲渣回水道内,安装自吸泵和潜污泵;
(2)通过自吸泵和潜污泵将400m3/h~600m3/h冲渣水通过钢管提升至过滤笼;
(3)在过滤笼下新建集水槽,集水槽通过钢管与渣滤池相连,从过滤笼上部溢流出的过滤水通过集水槽分出钢管送至渣滤池;
(4)过滤笼下部的浓渣出水进入平流沉淀池;
(5)过滤笼上部滤网反冲洗水就近采用煤气洗涤水出水。
高炉冲渣水处理系统,包括平流沉淀池、渣滤池和冲渣回水道,还设有一个过滤笼和一个集水槽,在冲渣回水道内安装自吸泵和潜污泵,自吸泵和潜污泵通过钢管与过滤笼相连接,过滤笼上部溢流水与通过钢管与集水槽相连接,集水槽通过钢管与渣滤池相连,过滤笼下部的出水通过钢管与平流沉淀池相连。
这样,通过在冲渣回水道内安装自吸泵和潜污泵将400m3/h~600m3/h的冲渣水打入过滤笼,过滤笼是一个上下都可以出水的结构,从下部流出的浓渣水可以进入平流沉淀池,从上部流出的滤后水则通过集水槽进入渣滤池,使1000m3/h~1200m3/h冲渣回水不再进入原处理系统,从而解决冲渣水外排的问题,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
本发明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过滤水量大,可以解决冲渣水外排的问题,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平面布置框图。
图2是过滤笼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高炉冲渣水处理方法,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冲渣泵房的冲渣回水道内,安装自吸泵和潜污泵;
(2)通过自吸泵和潜污泵将400m3/h~600m3/h冲渣水通过DN400钢管提升至1.5×35×4(米)过滤笼;
(3)在过滤笼下新建集水槽,集水槽通过钢管与渣滤池相连,从过滤笼上部溢流出的过滤水通过集水槽分出的四根DN200钢管送至5#~8#渣滤池;
(4)过滤笼下部的浓渣出水进入平流沉淀池;
(5)过滤笼上部滤网反冲洗水就近采用煤气洗涤水出水。
本实施例的高炉冲渣水处理系统,包括平流沉淀池、渣滤池和冲渣回水道,还设有一个过滤笼和一个集水槽,在冲渣回水道内安装自吸泵和潜污泵,自吸泵和潜污泵通过钢管与过滤笼相连接,过滤笼上部溢流水与通过钢管与集水槽相连接,集水槽通过钢管与渣滤池相连,过滤笼下部的出水通过钢管与平流沉淀池相连。
滤笼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过滤笼1上部设有过滤网2,从过滤笼1上部过滤网2溢流出的过滤水通至渣滤池3,从过滤笼1下部的浓渣出水进入平流沉淀池4。
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同等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11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零排放气体干燥工艺及装置
- 下一篇:板式蒸发器中加热器的气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