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雨刮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9305.1 | 申请日: | 201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5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乐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1/34 | 分类号: | B60S1/34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雨刮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部件,具体来说就是一种用于刮净挡风玻璃上的水、雾的雨刮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雨刮器包括与挡风玻璃接触并沿其表面刮动的刮片以及连接刮片与动力机构从而传递力和运动的刮臂,刮片大都是长条形,刮臂与刮片的连接部都设置在刮片的几何中点,以期使来自刮臂的作用力,以对称的方式往整个刮片上分散;刮片上位于连接部两侧的部分受到的来自刮臂的作用力和施加给挡风玻璃的作用力大致相等。
但是,该设计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对绝大部分车辆来说,刮片在挡风玻璃上做的是一个扇形的运动,由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刮片的前、后两段、也就是对应扇形内、外部的两段对挡风玻璃的压力以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大致相等。由于刮片不同位置运动线速度差别显著,那么刮片前段尤其是其端部的运动速度快、所经过的路程远,也必然先被磨损和破坏。磨损后的刮片工作时必然在磨损部位产生水纹,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容易影响驾驶员视线,引发安全事故;而更换被部分磨损的刮片又必然增加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更持久的雨刮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雨刮器,包括刮片和刮臂,刮臂的一端与刮片连接、另一端与动力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臂与刮片的连接部设置在使得刮片刮动时位于连接部的前、后两侧的刮片施加给挡风玻璃的压力与该段刮片的运动线速度的乘积大致相等的位置处。
雨刮器刮过后留下水纹的原因就是与水纹位置对应处的刮片被磨损,众所周知的:刮片的磨损程度与刮片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刮片的运动线速度成正比,而刮片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与刮片给挡风玻璃的压力成正比。本发明的刮片上位于连接部前侧的一段对挡风玻璃的压力与该段的运动线速度的乘积大致等于刮片上、位于连接部后侧的一段对挡风玻璃的压力与该段的运动线速度的乘积,那么本发明的刮片前后两段所受的摩擦力与运动线速度的乘积也大致相等,整个刮片的磨损程度就会趋于一致,不会出现刮片前段被快速磨损的问题,整个雨刮器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雨刮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雨刮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雨刮器,包括刮片2和刮臂1,刮臂1的前端与刮片2连接、后端与动力机构连接,刮片2位于车辆挡风玻璃表面,在受动力机构驱动的刮臂1的带动下沿挡风玻璃表面做扇形运动而刮除挡风玻璃表面的水或者雾。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将刮片2定义为前、后两段,刮片2的前段就是刮片2与刮臂1的连接部12与刮片2上远离刮臂1的端头之间的部分,该端头也称为前端;后段是与前段反向延伸的部分,也就是刮片2上连接部12与刮片2的靠近刮臂1的端头之间的部分,该靠近刮臂1的端头称为后端;在刮片2做扇形刮动时,前段位于扇形运动轨迹的外侧、前端头位于最外侧,后段位于扇形运动轨迹的内侧、后端头位于最内侧。本发明的特点在于:雨刮器工作时,刮片2的前、后两段施加给挡风玻璃的压力与前、后两段刮片2各自的运动线速度的乘积大致相当或者说大致接近。
该构造的实现可以有多种具体实现方式,但因为刮片2上各部分的运动线速度是几乎无法改变的,所以就用不同办法来改变刮片2施加给挡风玻璃的压力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对于质量沿刮片2长度方向对称分布的刮片2,也即是刮片2长度方向的中间最重而两端略轻的刮片2,或者整个长度方向上质量均匀一致的刮片2来说,可以将刮片2与刮臂1的连接部12设置在刮片2后端往前端方向的1/5到1/2处。如果质量沿长度方向对称、均匀分布的刮片2,也就是沿长度方向上任意相同长度的质量相等的刮片2,连接部12最好位于刮片2后端到前端的2/5位置处。其原理就是:连接部12是刮片2上最先接受刮臂1的作用力的部位,越靠近该连接部12则力的传递过程中的损失越小,刮片2传递到挡风玻璃表面的压力越大,那么后端施加给挡风玻璃的平均压力大于前段,而前段的运动线速度的平均值大于后端,两段上的平均压力与平均运动线速度的乘积大致相等。现有技术的刮片2几乎都是质量沿中点向两边对称分布或者整个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所以该方案便于对现有雨刮器进行改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93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