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位四通自动换向阀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7427.7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6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刘传绍;郑建新;刘世卿;张昌娟;田月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4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通 自动 换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向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矿井承压水排放的二位四通自动换向阀。
背景技术
中国大部分矿区水文地质与构造地质条件十分复杂,65%左右的矿井受严重突水威胁,突水是仅次于煤矿瓦斯突出的严重事故。利用水泵进行预先排水、疏干降压仍是矿井防治突水灾害的主要方法;但传统的水泵排水方式普遍存在能耗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缺点。
突水事故是矿井开采深度达到承压水位置时,因受静水压力的影响而涌入矿井造成的。矿井承压水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利用部分承压水自身的能量来提升另一部分承压水的能量,使之能自动排放到地面;而能量损失后的承压水利用水泵排放到地面,则能实现节能降耗、实现煤矿安全生产之目标。为此,中国发明专利《矿井承压水自排系统》(ZL 200920091315.6)利用上述工作原理,公开了一种矿井承压水自排系统,该系统需要提供一种换向阀,实现三种不同压力的矿井承压水变换传输。
另外,矿井承压水有压力高、水质复杂等特点,因此排放过程中相关液压元件必须耐磨、耐腐蚀、抗冲击能力强。矿井开采过程中,若发生突水,则承压水必须能自动排放以避免淹井事故;为利用承压水自身能量疏干降压,则排放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承压水能量损失。而通常的换向阀尚未能实现以上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二位四通自动换向阀,能适应水质不同、压力不同的矿井承压水的自动传输,且传输过程中承压水能量损失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二位四通自动换向阀,包括阀体2、与阀体2一端可拆卸连接的端盖1、与阀体2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的左壳体11、与左壳体11可拆卸连接的盖板14,阀体2内设有阀芯,阀芯传动连接有自动换向增压装置,所述阀芯包括通过右密封垫3与端盖1固定连接的陶瓷右阀片4、与陶瓷右阀片4端面转动配合的陶瓷左阀片5,陶瓷左阀片5通过换向轴10和拨叉13与自动换向增压装置传动连接;所述陶瓷右阀片4和右密封垫3对应位置设有通孔P、通孔A、通孔B和环形圆弧通孔O,分别与端盖1上对应设置的圆形通孔相连通;所述陶瓷左阀片5右端面设有环形圆弧槽PA和环形圆弧槽PB;环形圆弧槽PA和环形圆弧槽PB分别与陶瓷右阀片4上的通孔A、环形圆弧通孔O和通孔P、通孔B相连通,或分别与陶瓷右阀片4上的通孔P、通孔A和通孔B、环形圆弧通孔O相连通。
所述端盖1与阀体2通过螺栓19固定连接,端盖1外端分别设有与通孔P、通孔A、通孔B和环形圆弧通孔O相连通的承压水常进水管接头20、增压缸左腔进出水管接头38、增压缸右腔进出水管接头39和承压水常出水管接头21。
所述自动换向增压装置包括柱塞杆24、左路油缸23、左路油管接头22、右路油缸35、右路油管接头37、左蓄能器、右蓄能器、左连接套26、右连接套34;柱塞杆24轴线与阀芯轴线垂直,柱塞杆24设在左路油缸23和右路油缸35内,柱塞杆24上设有与左路油缸23和右路油缸35密封配合的密封圈27,左路油缸23左端与左路油管接头22相连,右路油缸35右端与右路油管接头37相连;左路油缸23和右路油缸35通过螺栓25和36固定连接在左连接套26和右连接套34上;左连接套26和右连接套34焊接在左壳体11上;柱塞杆24中部设有与拨叉13传动连接的传动件50。
所述换向轴10设在左壳体11内,换向轴10上设有控制换向轴10的旋转角度的挡销9,挡销9与左壳体11上的缺口配合,换向轴10右端设有十字凸台,陶瓷左阀片5左端设有十字凹槽,换向轴10与陶瓷左阀片5通过十字凸台和十字凹槽旋转配合,换向轴10左端通过螺母15与拨叉13固定连接;换向轴10通过径向安装的密封圈12与左壳体11密封配合。
所述左壳体11和阀体2连接处设有密封垫8,左壳体11通过螺栓18与阀体2固定连接;左壳体11右端通过设在阀体2内的推力轴承7、左密封垫6与陶瓷左阀片5配合,推力轴承7内圈与定位套17配合;左壳体11左端通过螺栓16与盖板14固定连接;左壳体11左端通过焊接方式与自动换向增压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左蓄能器包括左限位钢球28,左弹簧29和左螺杆30,左螺杆30通过左弹簧29与左限位钢球28顶压配合,柱塞杆24上设有四个限位钢球槽51,左限位钢球28与左侧两个限位钢球槽51配合。
所述右蓄能器包括右限位钢球33,右弹簧32和右螺杆31,右螺杆31通过右弹簧32与右限位钢球33顶压配合,柱塞杆24上设有四个限位钢球槽51,右限位钢球33与右侧两个限位钢球槽51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74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平面轴承
- 下一篇:一种将太阳能热发电与生物质发电相结合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