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钻井定点堵漏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2911.2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4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21B33/13 | 分类号: | E21B33/13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井 定点 堵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井定点堵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井漏是石油工程中普遍存在、经常遇到的复杂问题。由于井漏引起的井下复杂,对钻井、完井施工危害极大,井漏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工程界关注的问题。钻井作业中,一旦发生漏失,不仅延误钻井时间,损失钻井液,损害油气层等,而且还可能引起井壁失稳导致井塌、卡钻、井喷等一系列复杂情况与事故,甚至导致井眼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在钻井过程中,由于地层复杂,地层压力系数变化较大,漏层位置不易确定。产生漏失的层段往往不在钻孔底部,甚至随着钻井作业的不断深入,以前封堵的地层往往会产生重复漏失。如果采用传统的堵漏方法,往往是将堵漏材料挤满漏失点以下的所有井筒空间,这样会造成堵漏材料的极大浪费,而且延长了作业时间,提高了堵漏成本。另外,随着堵漏技术的发展,堵漏材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吸水膨胀率大的材料,如凝胶聚合物等用于地层堵漏。然而,这些材料遇水膨胀速度很难控制,有时堵漏材料还没有进入预定地层就已经吸水膨胀,等到预定地层时,膨胀后的凝胶体积已经大于裂缝、孔隙及溶洞的体积而无法进入地层空隙,即使挤入地层,堵漏材料已经失去了进一步膨胀的空间,其封堵强度严重下降,基本上失去了堵漏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钻井定点堵漏方法,其封堵强度高,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操作简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解决方案为:钻井定点堵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骤:
1)根据井壁漏失空间大小L,计算出需要挤入井壁漏失空间的堵漏材料的体积;
2)根据堵漏材料的体积计算出堵漏套管容积、套管长度和中心滑竿的长度并连接;
3)将堵漏材料装入套管与中心滑竿之间的空间,组装钻井定点堵漏的装置;
4)根据井壁漏失点的位置计算出钻井定点堵漏的装置下部到井口的距离,将钻井定点堵漏的装置的堵漏装置上接头连接钻杆柱,钻杆柱上部连接水龙头,水龙头与泥浆泵之间通过水龙带连接;
5)将钻井定点堵漏的装置下到井壁漏失点后,打开泥浆泵,泥浆泵将液体从钻杆内部注入,在泥浆压力下使堵漏钢球密封内部的滑套并向下运动,在滑套推力作用下,中心滑杆向下运动,打开下密封挡板,当滑套运动到限位挡圈部位时停止,泥浆通过径向通孔、竖向通孔将堵漏材料挤入地层,实现定点堵漏的目的并将堵漏材料挤入地层,然后将钻杆柱及钻井定点堵漏的装置提出井口,完成堵漏作业。
本发明是根据石油钻井过程中,井深、地层复杂,地层经常会发生漏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石油钻井地层复杂,漏失点往往并不在井底,有时堵漏完成后随着钻井作业深度的增加,原来已堵地层或者井中位置会重新发生漏失。本发明是将堵漏材料装于特制的堵漏工具,用钻杆将堵漏专用工具输送到漏失地层部位,用高压泥浆泵将液体从钻杆内部注入,在泥浆压力下使堵漏钢球密封内部滑套,从而使滑套向下运动,在滑套推力作用下,滑杆向下运动,打开下部密封挡板。当滑套运动到限位挡圈部位时停止,泥浆通过径向、竖向通孔将堵漏材料挤入地层,实现定点堵漏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堵漏针对性强,不仅能够满足常规堵漏,而且可以将膨胀性堵漏材料定时输送到漏失地层部位,减缓了膨胀堵漏材料在输送过程中的膨胀,提高了膨胀性堵漏材料封堵地层的抗压能力。另外,该堵漏方法可以对井段中间的漏失实施定点堵漏,改变了以往堵漏材料需要灌满整个井筒的方法,不仅节约成本、堵漏效果好、经济高效,而且操作简单,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钻井定点堵漏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向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C-C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钻杆柱;2-堵漏装置上接头;3-堵漏钢球;4-支撑环;5-密封圈;6-销钉;7-中心滑套;8-丝堵;9-外管通孔;10-限位挡圈、11-中心滑竿;12-套管;13-下密封挡板;14-卡圈;15-滑套通孔;16-径向通孔;17-竖向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介绍本发明,但是实施例不会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2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排量电潜螺杆泵采油设备
- 下一篇:一种改善卷烟纸品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