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随动转阀式换向阀及随动换向机构和随动换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7455.2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5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聂宏;张明;米滨;冯飞;徐方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5B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小红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随动转阀式 换向 机构 方法 | ||
1.一种随动转阀式换向阀,其特征在于:
从前至后依次包括旋转阀芯(2)、耐压壳体(4)、口盖(8);
其中耐压壳体(4)内部为空腔,旋转阀芯(2)后端深入耐压壳体(4)并通过螺栓(6)与口盖(8)固定连接,旋转阀芯(2)与耐压壳体(4)前端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3)密封接触,口盖(8)与耐压壳体(4)后端之间通过第三密封圈(7)密封接触;旋转阀芯(2)与耐压壳体(4)之间形成环形空腔;
固定于旋转阀芯(2)上的第一分腔键(10)、第二分腔键(11)将旋转阀芯(2)与耐压壳体(4)之间的环形空腔分成第一半环形腔体(17)和第二半环形腔体(18),第一分腔键(10)、第二分腔键(11)分别通过第一密封条(9)、第二密封条(12)与耐压壳体(4)密封接触;
上述第一半环形腔体(17)与第一油孔(15)相通,第二半环形腔体(18)与第二油孔(16)相通;两个半环形腔体还分别与耐压壳体(4)上的第一进/回油孔(13)、第二进/回油孔(14)相通。
2.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随动转阀式换向阀的随动换向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由缸体(24)、缸盖(22)、活塞(26)组成的操纵作动筒;
随动转阀式换向阀的旋转阀芯(2)前端与缸盖(22)固连并通过轴承支撑于前起落架的支柱撑架(19)上,且旋转阀芯(2)的旋转轴线与作动筒轴线垂直;耐压壳体(4)固定在前起落架的支柱撑架(19)上;旋转阀芯(2)上的第一油孔(15)与作动筒头腔(25)相通,作动筒尾腔(27)与第二油孔(16)通过油管(23)相通。
3.利用权利要求2所述随动换向机构的随动换向方法,其特征在于:
液压系统的高压油通过耐压壳体(4)上的第一进/回油孔(13)进入随动转阀式换向阀的第一半环形腔体(17),再通过旋转阀芯(2)上的第一油孔(15)进入作动筒头腔(25),推动活塞向作动筒尾腔(27)运动,压迫作动筒尾腔(27)的油液通过油管(23)从第二油孔(16)进入随动转阀式换向阀的第二半环形腔体(18),油液通过耐压壳体(4)上的第二进/回油孔(14)回到液压系统;
作动筒转动过程中带动旋转阀芯(2)在耐压壳体(4)内转动,当转过一定角度时第一半环形腔体(17)与第二进/回油孔(14)相通,第二半环形腔体(18)与第一进/回油孔(13)相通;
液压系统的高压油通过耐压壳体(4)上的第一进/回油孔(13)进入随动转阀式换向阀的第二半环形腔体(18),再通过旋转阀芯(2)上的第二油孔(16)进入作动筒尾腔(27),推动活塞向作动筒头腔(25)运动,压迫作动筒头腔(25)油液从第一油孔(15)进入随动转阀式换向阀的第一半环形腔(17),油液通过耐压壳体(4)上的第二进/回油孔(14)回到液压系统;
由于作动筒转动角度的限定,使得旋转阀芯(2)在耐压壳体(4)内转动角度有限,根据换向要求设置第一分腔键(10)和第二分腔键(11)的位置达到在所需角度换向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45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蝶阀传动轴的轴端定位结构
- 下一篇:耐热离心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