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高效节能环保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7385.0 | 申请日: | 201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2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杨继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巢湖市东升锅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44 | 分类号: | F24H1/44;F22B31/0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834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高效 节能 环保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锅炉,具体涉及一种燃煤或燃柴锅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老式小型燃煤锅炉,均是在锅炉的冲天管下面布置几根横水管(冲天管下端在炉膛中心位置),火和烟直接从冲天管向上冒,火和烟在炉堂停留时间短、基本上直线上升跑掉。造成既不节能又不环保,热效率低,对大气污染严重,所以这种锅炉般在大城市严禁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老式锅炉能耗高烟尘排放大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环保锅炉,不仅可节能降尘,而且可提高热效率。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新型高效节能环保锅炉,包括锅炉壳体、冲天管、火管、横水管和炉胆,所述炉胆的内腔为炉堂,炉胆和锅炉壳体之间的腔体为水腔,所述水腔的上部设余热灰堂,所述冲天管的下端连接在余热灰堂的上封头,所述火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在余热灰堂的下封头和炉胆顶板上,所述余热灰堂设清灰孔。
所述冲天管的下端连接在余热灰堂的上封头并向余热灰堂内延伸2-5CM。
所述火管斜向布置在余热灰堂的下封头和炉胆顶板的周边。
所述横水管(8)为密排布置结构。
由上所述,本发明对现有的燃煤锅炉的技术创新在于改进冲天管结构,增设四周火管,增设相应余热灰堂和清灰孔,以及密排水管,增加火管的数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实现了节能约35%,环保烟尘排放目测降低40%,热效率提高35%左右,能耗成本降低约35%。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炉壳体,2、冲天管,3、余热灰堂,3-1、上封头,3-2、下封头,4、清灰孔,4-1、清灰孔圈,5、水腔,6、火管,7、炉胆顶板,8、横水管,9、炉堂,10、炉胆,11、下脚圈,12、余热灰堂筒体,13、清洗孔,14、炉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本发明包括锅炉壳体1、冲天管2、火管6、横水管8和炉胆10。炉胆10的内腔为炉堂9,炉堂9中设炉门14。炉胆10和锅炉壳体1之间的腔体为水腔5,水腔5的上部设余热灰堂3,水腔5的下部设清洗孔13,水腔5的底部设下脚圈11。余热灰堂体12包括上封头3-1,下封头3-2。余热灰堂3设清灰孔4,清灰孔4设有清灰孔圈4-1,用于清理余热灰堂3中烟灰。余热灰堂使烟火在余热灰堂四处碰壁,增加停留时间,降低烟尘,起到节能效果。冲天管2的下端连接在上封头3-1,并向余热灰堂3内延伸2-5CM,这可增加出烟出风阻力,起到了延长烟火在余热灰堂中的停留时间,起到降尘节能效果。火管6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在余热灰堂3的下封头3-2和炉胆顶板7周边,火管6斜向布置。这样可做到炉堂四周跑烟火,中心阻火烟,热量四周辐射,增加了火烟在炉膛停留时间,炉膛四壁热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火管斜放、火烟直冲余热灰堂四壁,增加了火烟在余热灰堂停留时间,使余热灰堂四周受热,起到了节能降尘作用。按直径159MM冲天管换算,火管配5根直径76MM管与之相符。因火烟在炉内多处受阻,就必须考虑通风效果,所以本发明增加1根76MM火管,保证了燃烧过程中受阻,但又不影响通风,与此同时又增加了受热面积,起到了节能效果。
本发明的横水管8为密排布置结构,以外型50公分炉为例,老式炉冲天管下一层只排三根横水管,本发明中排四根,压缩了跑烟速度。
通过试验对比,本发明克服了老式炉能耗高烟尘排放大现象。实现了节能约35%,环保烟尘排放目测降低40%左右,效率提高约35%,能耗成本降低约35%。本发明可广泛适用于各种型号热水锅炉、水汽两用锅炉和蒸汽锅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和方法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和方法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巢湖市东升锅炉有限公司,未经巢湖市东升锅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3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