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6532.2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9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富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001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21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苏打 盐碱化 芦苇 湿地 河蟹 生态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涉及一种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
技术背景
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隶属于方蟹科,绒螯蟹属,是以底栖动物和沉水植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松嫩平原是我国芦苇湿地资源集中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按水质类型可划分为苏打型盐碱湿地和淡水湿地。由于自然、人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该区的芦苇湿地绝大多数已演变为盐碱化芦苇湿地。这些芦苇湿地中,底栖动物、沉水植物等天然饵料基础丰厚,放养河蟹已成为近年来芦苇湿地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经济模式。截至2009年,吉林、黑龙江两省已发展到20万hm2以上,平均产量30~60kg/hm2。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某些芦苇湿地因河蟹放养量过大,超过了底栖动物和沉水植物的自然再生能力,底栖动物和沉水植物资源锐减,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物结构和生态功能。与之相反,有些芦苇湿地因河蟹放养量不足,湿地的生物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天然饵料资源的浪费。
但因河蟹的繁殖与苗种培育的水环境均为近海地区的氯化物型水质,自然条件下无法适应内陆的苏打型盐碱水环境,必须经过适当的驯化,使河蟹苗种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之后才可放养。
目前,内陆苏打型盐碱水环境河蟹养殖与驯化方面的研究报导尚不多见,更未见相关的专利。
目前中报河蟹养殖方法方面的专利,所涉及的养殖环境均为淡水环境。如中国专利申请号分别为02111082.4、200410014951.0、200610039348.7、200710023022.X、200810123153.X等,所涉及的养殖环境分别为池塘、稻田、天然泡沼等淡水环境,均未涉及盐碱环境。采取适当的驯化方法,增强河蟹对内陆苏打型盐碱水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放养存活率;还要提供合理的放养密度,这些都是开发利用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以及水质相近的其他类型湿地发展河蟹生态养殖的重要技术内容。提供一种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实为业内急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提供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蟹种的驯化方法并提出了通过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天然饵料生产量估算,提供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种苗放养密度的方法。
(1)本发明根据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水质与河蟹繁殖和苗种培育池水环境的差别,按照“环境适应性”的驯化生态学原则,使蟹种自身机体形成新的环境适应性机制,从而达到放养要求。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驯化方法,促进新的适应性机制的形成,解决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中蟹种的驯化方法。
(2)本发明针对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过程中河蟹种苗放养密度过大或过小分别对经济效益和湿地环境的不同影响,提出了通过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天然饵料生产量估算,提供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种苗放养密度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和条件如下:
1)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蟹种的驯化
(1)水质测试分析
对近海地区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和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的芦苇塘的盐碱水分别进行测试分析,测定项目包括:K+、Na+、Ca2+、Mg2+的质量浓度和碱度;
(2)确定驯化指标和驯化梯度
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的芦苇塘的盐碱水的碱度作为蟹种驯化指标,根据水质分析结果,以近海地区原生地的蟹种培育池水的碱度作为驯化的基础碱度,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的芦苇塘的盐碱水的碱度以2mol·m-3为公差划分为n个梯度,在基础碱度之上,每个驯化梯度的碱度均等于基础碱度加2mol·m-3,即:
ag1=ab,ag2=ab+2,ag3=ab+4,…,agn=ab+2(n-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65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活性鳗肽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紫叶珊瑚钟的组织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