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向泵送串联工艺密封配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6103.5 | 申请日: | 201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7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R·P·里克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达因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8 | 分类号: | F04D29/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刘华联 |
地址: | 美国科***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向 串联 工艺 密封 配置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机械密封配置,尤其涉及一种逆向泵送串联工艺密封配置。
背景技术
机械密封配置用于许多种工艺中,以防止诸如来自涡轮机的流体泄漏,该涡轮机用来输送工艺流体(process fluid)。涡轮机通常包括泵或压缩机,该泵或压缩机包括轴驱动叶轮。轴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传动箱由电动机驱动,由此该轴从该传动箱延伸至涡轮机。
常规的机械密封配置虽然有效,但可能允许非常小的百分比的润滑剂从传动箱泄漏至大气。串联工艺密封配置也可能允许非常小的百分比的工艺流体从涡轮机泄漏至大气(图1)。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具有环境影响。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的方面的一种工艺流体连通系统,包括一种流体源,该流体源与工艺密封和传动箱密封连通,以通过工艺密封和传动箱密封来将泵介质连通至涡轮机外壳和传动箱外壳。
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的方面的一种用于工艺流体连通系统的逆向泵送方法,包括将泵介质连通至工艺密封和传动箱密封,以通过工艺密封和传动箱密封来将泵介质连通至涡轮机外壳和传动箱外壳。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公开的非限制性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各种特征对于本技术领域人员而言将变得明显。伴随有详细描述的附图可被简要地描述如下:
图1是相关技术的工艺流体连通系统的框图;以及
图2是工艺流体连通系统的框图,该系统具有依照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非接触的逆向泵送密封。
具体实施方式
图2示意说明了一种用于诸如仅作示例的甲烷、乙烷、乙烯等烃工艺的工艺流体连通系统20。工艺流体连通系统20利用通向次工艺密封22和传动箱密封24的逆向泵送。公开的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的次工艺密封22和传动箱密封24可以包括由美国伊利诺斯州惠灵的莱克斯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Rexnord Industries,LLC of Wheeling ILUSA)制造的液压缓冲垫的非接触式逆向泵送密封。次工艺密封22和传动箱密封24从流体源26接收空气或惰性气体的薄膜,该流体源通过其他的正常排放区而连通,以逆向的方式密封表面并进入各自的传动箱外壳28和涡轮机外壳30。涡轮机外壳30包括涡轮机34,例如仅作示例的泵或压缩机系统。
传动箱密封24确保了包含齿轮系32的传动箱外壳28被密封,由此防止润滑油排放至大气。次工艺密封22确保了包含涡轮机34的涡轮机外壳30被密封,由此防止工艺流体排放至大气。这提供了一个显著的环境优势,因为所有工艺流体的泄漏基本上返回至位于次工艺密封22和主工艺密封38之间的主排放区36,由此,否则可能被排放至大气的工艺流体被管道输送至燃烧系统40。即使在该主工艺密封38不太可能失效的情况下,次工艺密封22仍然防止任何工艺流体泄漏。
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流体源26可利用空气作为逆向泵送介质。因此,系统20甚至不需要外部压缩气体源。作为备选,流体源26可利用惰性气体作为逆向泵送介质。
该系统20有利于改造现有系统,因为基本上只有位于次工艺密封22和传动箱密封24之内的单个固定密封需要逆向,且该流体源26连通至此前的排放,该排放由次工艺密封22和传动箱密封24限定。也就是说,次工艺密封22和传动箱密封24构造成接收逆向流进入此前的排放。应当明白,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益于本公开而容易实现位于次工艺密封22和传动箱密封24之内的密封表面的逆向,该逆向连通排放,由此为流体源26提供了输入端口。
上述的描述是示范性的,不由其中的限制限定。在本文中公开了各种非限制性的实施例,然而,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根据上述教导的各种变型和变化将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因此,将理解到,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不同于具体描述的实施例而实施本公开。出于该原因,应研究所附权利要求,以确定真正的范围和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达因公司,未经胜达因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61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