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面形成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0536.X | 申请日: | 201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87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浅见真治;铃木伸宜;吉川直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理光 |
主分类号: | B65H37/04 | 分类号: | B65H3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吕静姝;杨暄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面 形成 装置 处理 图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坦地形成折叠处理纸、记录纸、转印纸等片材状记录介质(以下简记为“片材”)后装订捆扎的片材束背部(spine)的背面形成装置,设有该背面形成装置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下游侧,用于例如装订所输出的记录纸等的后处理装置为人们所公知,近年来随着多功能化,除了以往的端面装订,中间装订处理也一般化。于是,作为提高打印件质量的手段,提出了意图提高中间装订、折叠处理的小册子的折叠质量的技术。即,中间装订片材束对折场合,对折的片材束在作为折叠部的背部周边,沿着厚度方向膨起,存在外观差问题。又,若片材束在背部周边膨起,则背部侧厚,与其相对的前侧变薄,沿相同方向载置片材束场合,随着载置数变多,易发生倾斜。因此,若载置多个片材束,存在倾斜变大引起崩塌的困难。
与此相反,若使得对折小册子背部平坦化,则册子膨起得到抑制,能叠置多本册子。即,如上所述膨起的小册子即使在桌子上叠置几本也会崩塌,保管或搬运等处理存在问题,若使得背部平坦化,则能将膨起抑制到最小限度,大幅度增加可叠置数量,解决上述问题。
于是,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小册子由被折叠成背部弯曲的片材束构成,推压手段与背部邻接,握持固定上述小册子的封面和封底,为了使得背部弯曲平滑化,以充分的压力,推出成形辊,沿着背部的长度方向,一次或多次移动,使得背部平坦。
又,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一边通过中间折叠板部件推压经中间装订处理的上述纸束的运送方向中央部,一边压入第一折叠辊对的夹持位置,形成折痕部,使得中间折叠处理的上述纸束停止在所定位置,通过能沿与纸运送方向垂直方向移动的第二折叠辊一边加压上述折痕部一边移动,强化上述折痕部。
但是,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那样,若通过辊接触使得突出部局部变形,则在与折痕垂直方向,发生折皱等,存在外观变差的倾向。又,若纸尺寸变大,则需要移动时间,因片材束张数,引起生产性低下。
又,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不是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那样,使得片材束的折叠部变形,而是从片材束的平面侧对折叠部局部加压,增大单位长度的推压力,通过强力形成折痕,提高折叠重量。在该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相比,对片材的损伤小,但若张数多,尤其接近表面纸的纸,因纸叠置,折痕形状从角部逐渐成为大的R形状,关于折痕的膨起,存在效果不充分的倾向。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605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82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面形成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能防止片材束的折叠部的膨起,提高折叠部的成形重量及生产性,能叠置多个片材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背面形成装置,包括:
运送机构,将经折叠处理的片材束的弯曲的折痕部作为前端侧,进行运送;
夹持机构,从厚度方向推压片材束,进行夹持;以及
背部形成机构,使得上述弯曲的折痕部平坦化,形成背部;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上述运送机构使得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从上述夹持机构朝着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突出所定量的状态下,上述背部形成机构朝着与上述片材束的折痕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对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向片材运送方向上游侧加压,使得该前端部变形为平坦状,形成背部。
(2)在上述(1)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部形成机构设有圆筒状辊,其回转轴的轴心设为与片材束的折痕方向平行,通过该辊对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加压。
(3)在上述(2)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夹持机构的与上述辊对向的面上,设有导向面,所述辊在加压状态下滚动。
(4)在上述(3)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面包含导向部,当上述辊加压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时,该导向部受到上述辊的两端部的压力。
(5)在上述(3)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向面和上述夹持机构的与上述片材束相接的面的沿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的角部,设有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的压塌余量部。
(6)在上述(1)-(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部形成机构朝着相对上述片材束折痕垂直的方向至少移动一次往复。
(7)在上述(1)-(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理光,未经株式会社理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05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圆盘端面强化加工专用夹具
- 下一篇:一种数控磨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