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活性红染料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9801.7 | 申请日: | 201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9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祥;艾良军;崔孟元;姜梅玲;李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B67/22 | 分类号: | C09B67/22;C09B67/24;D06P1/38;D06P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王鸿谋;高宇 |
地址: | 4344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活性 染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染料领域,特别是一种复合活性红染料。
背景技术
随着纤维素纤维品种的不断开发和染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运用活性染料对纤维素纤维进行染色时,对活性染料的应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单色品种染料对纤维材料着色后,各种性能指标的综合值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类似活性红3BS结构的染料是一种异双活性基(一氯均三嗪基和乙烯砜基)染料,虽然它对纤维素纤维材料着色后,染织品有较高的染色牢度,但是它的匀染性和重现性都一般,所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复配应用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曾经有人将活性橙82与类似活性红3BS结构的染料复配后对纤维素纤维染色,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此种复合染料在对纤维素纤维材料进行染色时存在两大缺点:
1.活性红3BS分子结构中含有一氯均三嗪和乙烯砜活性基,只能在中温条件下进行染色。而活性橙82分子结构中含二氯均三嗪和乙烯砜活性基,二氯均三嗪在常温下就可以对纤维素纤维材料进行染色,乙烯砜活性基只能在中温条件下对纤维材料进行染色,也就是说活性红3BS与活性橙82在染色温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2.活性红3BS与活性橙82这两种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上色率、固色率,对盐、碱和浴比的敏感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溶解度、匀染性和移染性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以上两点较为突出的矛盾,直接导致活性红3BS与活性橙82复配对纤维素纤维材料染色时,上染时间不同步,造成色光重现性差和极高的色花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活性红染料,该复合染料的协同效应使其具有性能稳定、溶解度高、固色率高、染色同步性好、匀染性好、色调重现性好,尤其具有染深色突出的优点。
本发明是按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复合活性红染料,其特征是:按重量份数计,它由50-80份符合式(1)所示染料、10-20份符合式(2)所示染料和10-30份符合式(3)所示染料复配而成:
在所述的式(1)、式(2)、式(3)中,
R1为-H、-OCH3或-CH3;
R2为下式中的一种:
M是碱金属原子,如:钠原子、钾原子。优选的是M为钠原子。
式(1)的染料是选自下列式(1-1)、(1-2)或(1-3)的化合物:
式(2)的染料是选自下列式(2-1)、(2-2)或(2-3)的化合物:
式(3)的染料是选自下列化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的式(1)染料的重量份数为50-70份,式(2)染料的重量份数为10-20份,式(3)染料的重量份数为20-30份。
所述的复合活性红染料用于印染纤维素纤维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复合活性红染料可用众所周知的方法来制备。
如将式(1、)式(2)、式(3)优选的染料重量份数经充分地机械混合而得到。
单个符合式(1)、式(2)染料可用已知的方法来制备,如美国专利US5359040和世界专利组织WO2000006652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式(3)染料可由如下方法制备:
①将H酸打浆,用液碱调节pH=7.0至溶解,加入到三聚氯氰打浆液中,调节pH=3.5-4.0,反应2小时,待用。
②将对位酯加入到上述混合物溶液中,升温至T=40℃,维持pH=3.5-4.0,反应4小时,得二缩液。
③将对位酯、盐酸加水、冰打浆30分钟,加入30%亚硝酸钠水溶液,维持温度T=0-5℃,反应1小时后用氨基磺酸消除多余的亚硝酸钠。当淀粉碘化钾试纸显无色,刚果红试纸显兰色,终点到达,得重氮液。
④将上述重氮液加入到二缩液中,调节pH=7.0-7.5,维持温度T=8-15℃,反应6小时后终点到达,得偶合液。将偶合液过滤除去不溶物,进行喷雾干燥即得式(3)染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98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