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震逃生床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2830.0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8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韩善灵;杨磊;余立厦;吕前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31/00 | 分类号: | A62B31/00;A47C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逃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蛋壳形地震保护容器。
背景技术: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地震往往造成建筑物损坏甚至是倒塌,严重危害人的生命安全。然而地震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坏或倒塌,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离出去,同时由于变形等原因可能导致房门无法打开,而且现在住在楼房中的人们越来越多,要想逃离出楼房,需要较长时间。目前,发生地震时较好的避震方式是在室内选择较安全的避震空间,如承重墙墙角、有水管等处,然而,在这些地方也难免会由于天花板等各种坠物的掉落而伤及人身,且地震时会产生大量尘土,危害人的眼睛和呼吸道。目前,发生地震时处在室内的人员还没有较有效的避震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背景存在的不足,提出的一种操作简单快速,且安全有效的一种地震逃生床。
本发明一种地震逃生床内容简述:整个装置由上箱体1,上缓冲外壳2,上承压壳3,上缓冲内壳4,下缓冲内壳6,下承压壳7,下缓冲外壳8,下箱体10,安全锁11、14,安全带12,挂钩13组成,在缓冲内壳和承压壳之间有吸震性好的软质材料组成的缓冲层,箱体上设置有气孔9、15和壳体上设置有气孔5,保证人员躲避在该装置中时不会造成呼吸困难。在下缓冲内壳6中设置有安全带12和挂钩13,同时放有安全头套,保证人在该装置中受到较小的冲击碰撞。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的外面附有一层上缓冲外壳2和下缓冲外壳8,缓冲外壳的材料为具有较好吸震能力的橡胶,且厚度要大于承压壳的厚度,能够很好地缓冲外部物体对承压壳的冲击。在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的内部是上缓冲内壳4和下缓冲内壳6,上缓冲内壳4和下缓冲内壳6的闭合容积要大于一个成人的平均体积,长度方向的尺寸要略大于成人的平均身高。上缓冲外壳2、下缓冲外壳8、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都为蛋壳形,蛋壳的外形弯曲均匀而且对称,当蛋壳外部某一部分受到压力时便均匀地传给其余各部分,并且巧妙地相互抵消,这种形状便保证了承压壳有较高的承压能力。承压壳的材料为重量较轻、强度较高的合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使用方便,发生地震时人员能够快速进入装置中;承压壳和缓冲壳为蛋壳形状,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且在承压壳内有吸震性好的软质材料组成的缓冲层,能够很好地保证装置中的人员安全;本发明有两种功能,在闭合状态时,作为床来使用,不占用室内的多余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箱体,2-上缓冲外壳,3-上承压壳,4-上缓冲内壳,5-壳体气孔,6-下缓冲内壳,7-下承压壳,8-下缓冲外壳,9-箱体气孔,10-下箱体,11-安全锁,12-安全带,13-挂钩,14-安全锁,15-箱体气孔,16-把手
图2为本发明下半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为缓冲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承压壳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缓冲内壳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下半部分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地震逃生床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震逃生床由上箱体1,上缓冲外壳2,上承压壳3,上缓冲内壳4,下缓冲内壳6,下承压壳7,下缓冲外壳8,下箱体10,安全锁11、14,安全带12,挂钩13组成,在缓冲内壳和承压壳之间有吸震性好的软质材料组成的缓冲层,箱体和壳体上设置有气孔,在下缓冲内壳6中设置有安全带12和挂钩13,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的外面附有一层上缓冲外壳2和下缓冲外壳8,在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的内部是上缓冲内壳4和下缓冲内壳6,上缓冲外壳2、下缓冲外壳8、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都为蛋壳形。
日常生活中,本发明处于闭合状态,可作为床使用。当发生地震时,用手推动把手16,将本发明打开,人进入下缓冲内壳6中,然后系上安全带12,带上安全头套,躺在下缓冲内壳6中,将本发明的上半部分放下,当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闭合好后,推动安全锁11、14上的按钮,将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锁住,防止该装置在受到外部冲击时上承压壳3和下承压壳7分离,以确保内部人员的安全。最后,内部人员可以打开安全锁11、14,然后推开该设备,从内部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28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