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爬升脚手架体系及施工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1643.0 | 申请日: | 201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5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伟;刘传;王志学;苗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玉伟;刘传;王志学;苗永生 |
主分类号: | E04G3/28 | 分类号: | E04G3/28;E04G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1505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爬升 脚手架 体系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使用脚手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爬升脚手架及施工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高层建筑施工经常使用的脚手架有两种类别:一类是传统的固定式外墙脚手架。即从地面往上搭设架体,每达到一定高度(约8层至10层)做一层悬挑钢梁,再搭设外墙脚手架架体。如此循环,一直搭设到高层建筑顶层后,随着外墙装饰工程从顶层逐层拆除。需用大量的钢管、扣件、钢梁及维护网,所用材料与建筑物的高度大致成正比;另一类是近十几年国家大力推广的新技术——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附着升降脚手架仅需搭设一定高度并通过穿墙螺栓等固定装置附着于高层建筑工程(外墙)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施工逐层爬升,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并能实现升降作业的外脚手架。附着支撑形式分别有:1、轨道式。即导轨式、钓轨式、调轨式、套轨式、锚轨式。2、套框式。3、导座式。动力形式分别有:1、手动,采用手拉环链葫芦。2、电动,采用电动连环葫芦。3、卷扬,采用电动卷扬设备。4、液压,采用液压动力设备。
上述爬升脚手架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一是因外墙混凝土施工产生的预留、预埋件的尺寸偏差,影响导轨或导座的偏差,致使脚手架在爬升或下降过程中容易产生“卡住”现象,发生超载而出现卡链或断链、电动机发生过流甚至损坏现象;二是外墙装饰的部分工序需等到附着脚手架爬升到顶层后,逐层下降进行施工,增加了外墙装饰施工的时间,使总工期延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脚手架在爬升或下降过程中容易产生“卡住”现象及施工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爬升脚手架体系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爬升脚手架体系,包括支架本体、提升机构和挑梁,墙体中相邻两层楼板上分别伸出两根挑梁,其中上层或下层楼板的挑梁上设有提升机构,支架本体两侧均设有沟槽,挑梁端部插入沟槽与沟槽形成凸凹配合并能相互滑动,提升机构连接于支架本体以将支架本体提升。
优选地,所述爬升脚手架体系还包括防坠落装置,该装置包括弹簧棘爪和齿条,弹簧棘爪设在所述挑梁与所述支架本体沟槽相配合的端部,齿条位于所述支架本体沟槽内且挂在弹簧棘爪上,齿条为矩形齿条,棘爪通过弹簧与挑梁连接,棘爪与齿条相接触的面为斜面,当支架向上爬升时,齿条拉动棘爪,是棘爪在齿条上滑动,如提升机或提升钢丝绳出现故障状况时棘爪即刻卡住齿条,使架体不能坠落,确保架体升降安全。
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的沟槽两侧分别设有一个U型槽,所述挑梁两侧分别设有防倾轴,防倾轴上安装防倾轮,防倾轮正好位于U型槽内,且与U型槽有一定的间隙,限制架体前后倾覆,确保架体垂直提升降。
优选地,所述的提升机构为提升机,提升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挑梁或支架本体上,提升机及其上的绳索将支架本体与挑梁连接,挑梁端部有绕绳索的滑轮,利用提升机使支架本体上升。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吊篮,吊篮与支架本体的下端相连,吊篮可以为做外墙装饰的工作人员提供方便,在上部进行建筑施工时,利用吊篮可同步对下部外墙进行装饰施工,以缩短施工周期。
优选地,所述吊篮上安装有吊篮提升系统,用于实现吊篮的升降,不用时不时的提升支架,这样方便随时调节高度,方便工人作业,提升装置可以为手动或电动连环葫芦或卷扬机等。
利用爬升脚手架体系进行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施工前准备
安装支架本体、挑梁和提升机构,并在所述的支架本体上安装脚手架;
(2)施工过程
根据施工进度控制支架本体提升,当所述提升机构将支架本体提升到一定高度且其中底层楼板上的挑梁露出时,将露出的挑梁拆除,并且移至与最顶层楼板的上一层楼板,将该挑梁安装固定,同时还将提升机构上移到上层楼板;
(3)施工结束
重复步骤(2),最终将支架本体提升到最高处,施工完毕将其拆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玉伟;刘传;王志学;苗永生,未经刘玉伟;刘传;王志学;苗永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16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