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5905.2 | 申请日: | 201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0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明华 |
主分类号: | B64B1/06 | 分类号: | B64B1/06;B64B1/24;B64B1/36;B60L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3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能 互补 中气 | ||
1.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是把光能、风能、轻元素氦气、热空气膨胀、涡旋气流和垂直涡流管道、圆柱热球装置、涡轮风扇、旋转喷流管道、垂直转动管、中央转盘、机舱等进行有机整合与组合,其特征是:
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酷似船形并通过船的表面吸收太阳光能,通过船舷边装载风力发电系统吸收风能,使空中气艇船能够白天、黑夜全天候得到太阳能和风能的互为补充能量并成为空中气艇船航行主动力;通过垂直管道涡旋气流的低压行为,空腔体装存轻元素氦气的飘升行为,圆形翼甲板夹层和机舱夹层加热空气的减重行为以及形成热气球的升力行为,使之成为空中气艇船垂直升降与空中长久悬停主动力;通过旋转管道喷射空气流作推力介质行为,使之成为空中气艇船能够进行直角转向,锐角转向的360度全方位转向的全推力矢量化主动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起飞、降落和悬停,如再配备充足的食物,由此就可构成一种全月候不落地或全年候不落地的像飞艇一样的进行空中飞行,或像轮船一样的进行水上航行的理想载人航行器,是旅游、观光、探险、救灾等项的挪亚方舟式工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其(能量获取)特征是:
太阳光能量吸收装置的设计是:在空中气艇船甲板中心屹立一个莲花瓣式空心球体,空心球体表面(1),莲花瓣内外面(2)和圆形翼甲板(6)地面上都覆盖着一层高效太阳能电池膜或者是覆盖着一层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根据太阳光不同角度辐射时,空心球体表面(1),莲花瓣内外面(2)和圆形翼甲板(6)能够各自吸收并互为反射,因而能够最大面积的吸收到太阳光的能量;
风能量吸收装置的设计是:在空中气艇船的圆形翼甲板(6)船舷边缘一圈装载若干个采用马格努斯效应风轮的垂直轴风轮发电装置(3),马格努斯效应垂直轴风轮(3)均匀安装在船舷边缘圈栏(5)上,其船舷边缘圈栏(5)就好似客轮轮船上的边缘圈栏;
轻元素氦气能量装置的设计是:覆盖着高效太阳能电池膜或者是覆盖着高效太阳能电池板(1)的空心球体里面装存轻元素氦气(4),在圆形翼甲板(6)与旋转喷射气流管道(8)之间的密闭性空腔里也装存着轻元素氦气(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其(结构设计)特征是: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者其它轻质材料制作的垂直涡流管道(7),从空中气艇船的中心上下贯穿,它上贯穿至莲花瓣式空心球体顶部,下贯穿机舱并直至机舱底部,垂直涡流管道(7)上半部,悬空固定着一个装有高效耐用发热元件和热气球的圆柱热球装置(11),圆柱热球装置(11)与垂直涡流管道(7)的管壁间距为旋转气流通道,垂直涡流管道(7)中半部安装有涡轮风扇(10),圆形翼甲板(6)的夹层内安装有高效耐用发热元件,夹层热空气直通垂直涡流管道(7)并构成螺旋射流状;
机舱(12)为内外双层型半球体空间,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者其它轻质材料制作的密闭性腔体,内层半球体空间分人员居住间、货物存放间和驾驶操作间,内层半球体空间到圆形翼甲板(6)上有一通道,内外双层型半球体空间墙壁上有一圆周边透明窗户,外层半球体与内层半球体构成夹层,夹层里面安装有高效耐用发热元件,夹层热空气直通垂直涡流管道(7)也成螺旋射流状,垂直涡流管道(7)上套着垂直转动管(13),垂直转动管(13)底部与内层半球体空间地面上的中央转盘(9)固定连接,垂直转动管(13)顶部穿出内外双层型半球体空间与旋转喷流管道(8)固定连接,旋转喷流管道(8)内安装有涡轮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其(控制方式)特征是:
垂直涡流管道涡轮风扇和旋转喷流管道涡轮风扇均采用减速电机带动,中央转盘转向机构和其它机构由人通过操作杆和仪表按钮操纵;也可由人通过遥控装置进行操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其特征是:采用热空气旋转射流,使管道气流形成旋转似龙卷风的下移管道涡流方法,使空中气艇船顶部出现低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风能量互补式空中气艇船,其特征是:采用热空气膨胀方法,使空中气艇船上方聚集一个热气球以加强和稳定空中气艇船的长久悬停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明华,未经朱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590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用碳酸二甲酯吸收和膜解吸结合的CO2捕集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交叉复合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