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较厚金属板与圆柱体模具与连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5445.3 | 申请日: | 201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0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军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B21D3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00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板 圆柱体 模具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料与圆柱体连接模具与连接方法,特别是一种较厚金属板与圆柱体模具与连接方法,属于钣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钣金零件中与钣金制造之中,经常需要将一些圆柱状的零件固定在板件上面。目前,在板件上固定圆柱状零件的主要办法是焊接、铆接、以及采用螺纹连接的方法,在上述几种方法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首先,采用焊接的方法存在外观质量较差饿缺陷,同时,由于焊接应力的影响,工件容易变形,所以,质量不易保证;采用铆接的方法中,由于目前铆接一般采用手工或简易设备进行,存在劳动强度较高、劳动效率较低的缺陷;采用螺纹连接的方法由于工序较多,同样存在劳动效率较低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较厚金属板与圆柱体模具与连接方法,,克服现有金属板料在与圆柱体零件连接工艺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较厚金属板与圆柱体模具与连接方法,它是由上模、下模、弹簧、底板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中间制造出盲孔,盲孔的直径略大于要连接的圆柱体零件的上部外圆的直径,盲孔的深度等于要连接的圆柱体零件上环形槽到顶部的高度,所述的下模的中间制造有通孔,下模安装固定在底板上面,所述的弹簧安置于下模的内孔中。
一种较厚金属板与圆柱体模具与连接方法:它包括准备与冲压两个步骤;所述的准备其特征在于:将待连接的圆螺母的外圆上制造出环形槽,将待连接的板件上制造出椭圆孔a,其中,椭圆孔长边的直径与圆柱体零件的外圆接近,之 后,在椭圆孔的短边方向上切两条切口c,同时,将切口c中间的材料同时向一边抬起,上述的工艺均采用相关模具完成,其中,上述制造工步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一次性完成。所述的冲压,其特征在于:将模具安装在压力机上,安装时要保证上下模对正,将待连接的圆柱体零件安放在下模的孔中,同时,将待连接的板料以中间孔套放在圆柱体的零件上,保证凸边b向上,开动压力机,压力机的滑块带动上模下降,当上模下将到一定位置时,上模的中间盲孔套住圆柱体的上端,同时,圆柱体零件上面的环形槽与上模具的底平面保持水平,当上模继续下降时,板料上突出的边b被上模反压回去,并扣合到圆柱体零件的环形槽内。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当上模在压力机滑块上固定,下模在工作台上固定后,开动压力机,在压力机滑块的带动下,上模下降,当上模下将到一定位置时,上模的中间盲孔套住圆柱体的上端,同时,圆柱体零件上面的环形槽与上模具的底平面保持水平,当上模继续下降时,板料上突出的边b被上模反压回去,并扣合到圆柱体零件的环形槽内。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专门模具的方法实现圆柱体零件与金属板料的铆接,具有效率较高、铆接质量好、的特点,能克服现有板料铆接中所存在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圆柱体与板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附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板料制造椭圆孔a后示意图;
图4是切c边示意图;
图5是折凸边b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模具在开始工作时状态图;
图7是本发明的模具工作完毕状态图;
图中所示:1、板;2、圆柱体;3、上模;4、下模;5、弹簧;6、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进行连接前的准备,将待连接的圆柱体(2)的外圆上制造出环形槽,将待连接的板件(1)上制造出椭圆孔a,其中,椭圆孔长边的直径与圆柱体零件的外圆接近,之后,在椭圆孔的短边方向上切两条切口c,同时,将切口c中间的材料同时向一边抬起,上述的工艺均采用相关模具完成,其中,上述制造工步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一次性完成。将模具安装在压力机上,安装时要保证上下模对正,将待连接的圆柱体(2)零件安放在下模(4)的孔中,同时,将待连接的板料(1)以中间孔套放在圆柱体(2)的零件上,保证凸边b向上,开动压力机,压力机的滑块带动上模(3)下降,当上模(3)下将到一定位置时,上模(3)的中间盲孔套住圆柱体(2)的上端,同时,圆柱体(2)零件上面的环形槽与上模具的底平面保持水平,当上模继续下降时,板料上突出的边b被上模反压回去,并扣合到圆柱体零件的环形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军,未经刘海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54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制动凸轮轴锻造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移动的肋骨冷弯机垂直预弯校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