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8159.4 | 申请日: | 201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3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艺;林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C02F3/32;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157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殖 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农副水产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龟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室内龟养殖池所用的养殖水往往是静态的,即其无法自我流动或循环更新,在龟养殖过程中,龟的排泄物及食物残渣容易对养殖水造成污染,甚至滋生有害细菌影响龟的健康。因此对龟进行人工养殖时需对养殖水进行处理,使养殖用水保持洁净、无污染、无脏物。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定期更换养殖用水,这种处理方法费水、费时、费力,加重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且经常更换养殖用水还会对龟造成惊扰,影响龟的正常生长和繁殖。目前也有养殖户采用化学药剂对养殖用水进行净化消毒,化学药剂一般含有危害物质,容易对龟及环境产生毒害作用,因此采用经化学药剂净化消毒后的养殖用水进行龟养殖不具环保性,所产出的龟产品品质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简易、环保且低处理成本的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利用生物链原理采用生物净化方式,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通过龟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形成食物链来净化处理龟养殖用水。
所述淡水鱼苗体长在10厘米以下。所述淡水鱼苗的放养密度为1-25条/平方米。
所述淡水鱼苗为磷鱼苗、鲤鱼苗、草鱼苗、鲢鱼苗和金鱼苗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淡水螺类软体动物为田螺、山坑螺和沙螺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为河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生物净化方式,易于实现、操作简单、环保且处理成本低;本发明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以龟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为食,可及时清除龟的排泄物及食物残渣,使其不对养殖水造成污染;龟养殖池内还放养有淡水螺类或双壳类软体动物,能及时清理淡水鱼苗和龟的排泄物,并与淡水鱼苗和龟形成生物链,有利于保持养殖水的洁净,使龟的生活环境更生态、环保,为龟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龟养殖用水处理方法,其是利用生物链原理采用生物净化方式,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通过龟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形成食物链来净化处理龟养殖用水。即在龟养殖池内放养淡水鱼苗和淡水螺类软体动物,或放养淡水鱼苗和双壳类软体动物,或同时放养淡水鱼苗、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淡水鱼苗、淡水螺类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和龟在龟养殖池中同时生活形成生物链,其中淡水鱼苗以龟的排泄物或食物残渣为主食,当龟产生排泄物或进食后向养殖池中带入食物残渣时,淡水鱼苗能及时进行清理使其不对养殖水造成污染。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以淡水鱼苗和龟的排泄物为食,当淡水鱼苗对龟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清理不完全时,淡水螺类或双壳类软体动物将进一步清理,确保龟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不对养殖水造成污染;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还以淡水鱼苗的排泄物为食,因此淡水鱼苗的排泄物能得到淡水螺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清理,不对养殖水造成污染。本发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养殖池中形成生物链,通过生物净化方式对龟养殖用水进行实时净化处理,具有处理成本低、易于操作、环保的等优点。采用本处理方法有利于实时保持龟养殖用水的洁净,使龟的生活环境更生态、环保,为龟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本发明放养的淡水鱼苗体长最好在10厘米以下,体长在10厘米的淡水鱼苗不具攻击性或攻击性不强,有利于保障龟和淡水螺类或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安全。淡水鱼苗放养密度过大会排挤龟的生活空间,放养密度过小则无法保障对龟的排泄物或食物残渣及时清理,因此淡水鱼苗的放养密度以1-25条/平方米为宜,该范围内的淡水鱼苗放养密度有助于龟与淡水鱼苗的良好共生。淡水鱼苗可以选择磷鱼苗、鲤鱼苗、草鱼苗、鲢鱼苗和金鱼苗中的一种或多种,淡水螺类软体动物可以选择为田螺、山坑螺和沙螺中的一种或多种,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一般选用河蚌。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81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热杀草器
- 下一篇:使用硅烷作为前驱体制备n-型半导体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