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路保护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9970.6 | 申请日: | 201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8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吴宗训;张为钧;宋建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2 | 分类号: | H02H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 保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电路保护系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避免受因交流电源产生的漏电流损坏的电路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图1先前技术的静电保护元件的示意图。静电保护元件100用来防止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101受到静电损坏。静电保护元件100耦接于集成电路101的输入端PIN。输入端PIN用以从信号源SIN接收输入信号。静电保护元件100包含齐纳二极管(Zener diode)ZD1与ZD2。齐纳二极管ZD1的第一端耦接于输入端PIN。齐纳二极管ZD1的第二端耦接至齐纳二极管ZD2的第二端。齐纳二极管ZD2的第一端耦接于地端(ground)。当输入信号具有静电的成分时,由于静电的电位较高,而使得齐纳二极管ZD1逆向导通。如此,静电保护元件100透过齐纳二极管ZD1与ZD2将静电导向地端,以防止集成电路101受到静电损坏。
然而,除了静电之外,信号源SIN可能还会受到交流电源VAC的漏电流ILEAK的影响。当输入信号具有漏电流ILEAK且该漏电流ILEAK具有频率实质上为交流电源VAC的频率的成分(也就是说,ILEAK为因交流电源VAC而产生的漏电流)时,输入信号的电位会较高而使得静电保护元件100导通。此时交流电源VAC的漏电流ILEAK透过静电保护元件100流向地端(如图1所示)。由于一般而言交流电源VAC的漏电流ILEAK超出静电保护元件100可承载的电流,因此静电保护元件100会受到损坏。如此,当再有静电输入至输入端PIN时,此时已损坏的静电保护元件100无法保护集成电路101,而使得集成电路101受到静电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路保护系统,除了起到静电保护的作用外,还能防止交流电源产生的漏电流的破坏。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电路保护系统,耦接于集成电路的输入端,该输入端用以从信号源接收输入信号,该电路保护系统包含:静电保护元件;以及漏电流保护电路,该漏电流保护电路包含:第一滤波电容,耦接于该静电保护元件,当该输入信号具有漏电流且该漏电流具有交流成分时,该第一滤波电容为高阻抗以避免因该漏电流进入该静电保护元件,当该输入信号具有频率实质上为静电的频率的成分时,该第一滤波电容为低阻抗以使该静电流经该静电保护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电路保护系统,其中该第一滤波电容的电容值的范围为0.5μF~4μF。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电路保护系统,其中该第一滤波电容与该静电保护元件串接于该输入端与地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电路保护系统,其中该静电保护元件包含:第一齐纳二极管,包含:第一端,耦接于该输入端;以及第二端;以及第二齐纳二极管,包含:第一端,耦接于地端;以及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一齐纳二极管的该第二端;其中该第一滤波电容耦接于该输入端与该第一齐纳二极管的该第一端之间,或该第一滤波电容耦接于该第二齐纳二极管的该第一端与该地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电路保护系统,其中该漏电流保护电路另包含:第二滤波电容,耦接于该第二齐纳二极管的该第一端与该地端之间,且该第一滤波电容耦接于该输入端与该第一齐纳二极管的该第一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电路保护系统,其中该静电保护元件包含:第一二极管,包含:第一端,耦接于该输入端;以及第二端,耦接于第一电压源;以及第二二极管,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电压源;以及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一二极管的该第一端;其中该第一滤波电容耦接于该输入端、该第一二极管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二极管的该第二端。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的电路保护系统,其中该漏电流保护电路另包含:第一限流电阻,耦接于该信号源与该集成电路之间,用来限制从该信号源输入至该集成电路的电流大小,以防止该集成电路受因该交流电源产生的漏电流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99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