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型动力锂离子电池CC-CV充电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67742.5 | 申请日: | 2010-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4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冯大明;刘飞;阮旭松;张维戈;王占国;文锋;温家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 地址: | 516008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型 动力 锂离子电池 cc cv 充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普遍采用传统的先恒流再恒压(CC-CV)充电 方式。这种方式中,恒流阶段采用固定的低倍率电流(一般为0.3C)对电 池进行充电,当达到充电电压上限限值(一般为4.2V)时,再转换为恒压 限流的方式,保持充电电压不变逐步降低充电电流,至充电电流降至足够 小(一般为0.05C)则完成充电过程。这种传统CC-CV充电方式存在如下 缺点:(1)由于在电池充电初始阶段,电池的极化现象非常明显,充电过 程中极化电压增加很快。传统CC-CV充电方式并没有考虑电池初始状态变 化,开始充电阶段就采用大电流(0.3C-1C)进行充电,造成在充电初期 极化电压的迅速上升,导致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2)CC-CV充电过程中, 恒流充电过程是电池的快速充电过程,恒流充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电池的 充电电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充入较多容量,实现充电的快速性。但是传 统CC-CV充电方式的恒流充电过程,由于采用充电电流倍率低 (0.3C-0.4C),并不能充分发挥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特性,导致实际 电池的充电时间过长,电池的利用效率降低。(3)恒流转恒压是CC-CV充 电的关键点,恒流转恒压意味着电池快速充电的结束,满充过程的开始。 依据电池的两端效应可知,在恒压阶段,通过降低充电电流的方式,降低 电池的极化电压,实现在上限电压允许情况下达到最大的充电容量。传统 CC-CV充电方法恒流转恒压的起始点一般选择在电池端电压达到上限电压 的时刻。然而,电池极化电压已经在这个时刻之前发生突变,达到了较大 幅值。因此,传统恒压充电阶段多是在极化电压较高点进行恒压充电,端 电压保持很高完成充电,使电池寿命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在这个阶段,极 化电压变化率较高,电池的端电压控制空间较小,加之电池极化现象的滞 后性,电池端电压很难长期控制在上限电压以下充电,因此,电池的电流 下降过程很快,直接影响电池充电容量,延长了恒压充电时间。(4)未考 虑充电温度和电池容量的影响。传统CC-CV充电方法,环境温度变化,而 充电电流固定不变,这对充电效率影响很大;当电池出现容量衰退后,相 同倍率对应的充电电流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采用原额定容量对应的电流对 电池进行充电,电池的极化现象和发热现象严重。因此,需要对老化后的 电池进行容量修正,同时对充电电流进行修正,才能保证电池充电的安全 性和无损性。
综上所述,对动力锂离子电池采用传统的CC-CV充电方式存在诸多问 题,亟待改进和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特性提供一种改进型 CC-CV充电方法,有效提高电池的充电容量和充电效率,兼顾电池长寿命 与高效利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基本技术方案为:改进型动力锂离 子电池CC-CV充电方法,其步骤为:
(1)首先采用0.1C~0.3C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预充电;
(2)当充电容量达到电池总容量的5%时,提升充电电流进入恒流 充电阶段;
(3)当电池极化电压突变时,进入恒压充电阶段。
具体的,所述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取ICC=(KT×KC)×(KA×CN)=KC′×CA,
其中,KC表示电池的实际倍率系数,KC′=KC×KT,KC为电池常温充放电 倍率,KT为电池的温度系数;CA表示电池的实际容量,CA=KA×CN,CN为 电池的额定容量,KA为电池的容量衰退系数。
所述电池在环境温度为20一45℃时,电池的温度系数取KT=1,电池 常温充放电倍率取KC=(0.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未经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77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